办公室新闻简报2011年第一期

导读和点评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客观、清醒、现实,向大家推荐。与近日沸反盈天的曲阜建教堂之“儒耶争论”和几年来“国学热”中的“超现实虚幻主义”流派正好鲜明对比。

其实,“国学热”何止有“超现实”和“虚幻”呢,文化投机、政治投机更为拙劣,于中取事、有所贪求,一大批教授们恐怕晚节不能保。

知识分子最好争胜,总想控制话语,或者进入话语的控制权,一步一步的,而渐为人所轻贱,这简直成为一个现代中国的必然了。

古谚“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用在今天人身上显得不尊重,然乌合之众所行难免不涉苟且,相当一大部分打孔子、儒家(学)、传统文化旗号的,无论主观作意如何,最终发挥的仍将是我们“吃人”的传统和本事。

国际儒联办公室前两天电话询问是否赴宴(年度联谊),为节省儒联已经有限的经费,婉言谢过。同时送上新年祝愿:希望国际儒联少些统战,多些实事。

2010年,民生苦、人心苦。坦率讲,这一年流泪最多,天天上网,也天天都看到四处的悲惨、心痛和愤怒。我们都是活在这其中的一个人,我们应当做一点什么!2010春节临时救助》就是一个小小的倡议,年根儿底下,想家的心思重,花一二百元,不值多少,碰到身边有急有难的,就当伸把手,大家都没有心理负担,但真情真义却彼此心有感通。这是草根的公益和慈善,也不算是公益和慈善了,因为这是本分,是人人都应做也人人都可以做好的。实在说,一个人真能帮助一个人吗?只是临时的性质。大家可以参考学堂网页上“2008春节临时救助”中几十位义工的心得记录。

《三字经》争议又出,大大的一声叹!社会不进步,十年,十年,原地还打转!对《光明日报》教育版的小记者发泄几句:媒体瞎掺和,不求实证,只要打起来好看。真也江山不幸记者幸!传统文化资源和现行体制教育,脱离“语文教改”、脱离“母语重建”则不能相契而相得,而又加之现在行政长官主导、学界无知以及民间推动久而生异,至有怪胎频出之势(今日看到北京市东城区官版《弟子规》,在“入则孝”下加一句小平同志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学界总用普及和学术来分开,他要取一个居高的姿态,这正见出他的“怕”,他本身是怯懦、颓废一贯了的,但必要先声胜算一筹。

今日是社会重建的工作,明日是学术重建的工作,明日的工作正是在今日里头来做。重建就是重新扎根、重新生长的意思,忽略或看低这一点,则今日的学术在明日便成了垃圾一堆。

“语言、人和社会的重建”,用了全部的身家性命和几千年的智慧尚且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时刻刻如在生死线上走,一些教授们以为正好表现儒雅,可以高谈,居然洋洋笑意中十个指头随手的乱点,真他娘的疯了头!

一个多月前,访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老前辈,他说了一句实话:“我看那些老板班没什么用”。给有钱人作“临时侍讲”、“有偿陪读”不犯法,想挣钱就挣钱好了,但真的用不着冠冕的名义。

读书人读到这个份上,这样自我欺骗、自我作贱,也真够悲哀的!

中小学教育和语文教育是我们一直关注的,相关思考、实践欢迎大家关注、交换意见。学堂网页有一部分感受,《音声义理(草稿)》2010914日和北京市13中学语文教师座谈后写的简纲,《关于在中学阶段注重“世界公民”培养的几个思考(一)》2010年秋季给一位做中学校长的朋友参考的。

“何谓义工精神”首次征文结束了,参与的人不多,三十几个,汇编时又有不少篇幅删减,但所有的声音都具有一个强烈的共同的聚焦:那就是一个普通人和其他大多数的人,是因为道义而有共同生活、而能够在一起、而实现一系列的社会现实关切。

大家都在接近或回到一个人性的起始点上:人要有良心、有良知。

也可以说,“义工精神”凝聚着“人性、社会和文明”的核心价值,它是未来中国人文事业新长征的出发点。

2010义工会”还有“青年义工采访老年义工”的活动,社会记忆是如何显现以及成为现实的力量,这是一个奥秘,怎样观照、怎样实践,你可以说它是一个社会工作的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心性修炼的自然和历史过程。

之一是《宋云芳采访田彩雯》,之二是《王雷生采访顾秀梅》,希望有各地更多义工加入这个活动!

还有一个2010年政协提案(《关于“深化高校青年晨读,加强大学生文化社团建设”的提案》)的回复,即《共青团中央对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01554号提案的答复》,比2008年提案的回复有进步,字数多了些,敷衍的痕迹少了些,好象要努力的样子,但整体上并没有领会“青年晨读”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官样文章”——官话连篇、官气十足。“团中央”不像是“一个坐在你对面的年轻人”,而更像是“一团悬浮在半空中的神秘物质”。3月份提案,827日回复,我看到时是2011年了。

两个月之后,又一个春天将来到人间;而人间真的会有春风的温暖吗?

关心高校青年晨读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个答复,也可以评论、点评一下,也可以打印下来送给你周围的团干部、团支部、团委书记们学习参考。

 

  附件1网络文章转载--重建人性的微循环(笑蜀)

  附件2为“何谓义工精神”征文汇编所作序

  附件3“何谓义工精神”征文汇编

  附件4音声义理(草稿)

  附件5关于在中学阶段注重“世界公民”培养的几个思考(一)

  附件6宋云芳采访田彩雯

  附件7王雷生采访顾秀梅

  附件8共青团中央对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01554号提案的答复

  附件9“2011年春节临时救助”倡议

 

 

                                                                                   一耽学堂办公室

                                                                                    2011-1-12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