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节临时救助”倡议

 

   

 

家,是什么?每年一次,在东方古老大地上演人类历史最大规模迁徙……

旅人不知归程!无法阻挡的乡愁,没有边界的焦虑……

政府?社会?民间?——大国?复兴?崛起?每一年,我们都在创造经济和思想,

但每一年春运,我们都清楚看见,我们依然站在起跑线……

我们可以做什么?当一切被阻断,我们每一个人的坐标在哪里……

 

         十冬腊月,天寒地冻;岁末年关,民生惟艰!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见孤老病苦人,我应尽一份力!      

——见鳏寡流离人,我应尽一份力!

——见无望失助者,我应尽一份力!

——见困急危殆,我应尽一份力!

——见我心不忍,我应尽一份力!

——知我力不及,我尽我心!

——知我心无悔,我尽全力!

有价值、有意义的使用资源,

         为社会与人生加注幸福与希望。我们来努力!

 

没有任何征兆,却又在意料之中。

那个孩子,那个家庭的希望,在20101216日画上了句点。

这天,湖南跌入寒冬。衡南县江口镇池塘村一栋两层砖房外,拳头大小的橘子还挂在枝头,鹅毛般的大雪,一点点盖住绿叶。 零点30分,21岁女孩贺红慧,在自己的哭泣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此前她被胃癌折磨一年。

窗外,公鸡开始打鸣。天地因为积雪而变得明亮,人们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做梦。

父亲贺德生说,孩子走的时候,一定感觉不到饿了。

患病

自出生起,贺红慧就体会着多桀的命运。

3岁那年,母亲放牛时被雷击中死亡,她与父亲相依为命。

也就是那年,洪水冲掉了他们的茅草房,之后,他们一直借住在别人家,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

2008年,小慧进入湘潭一所大学念书。

如果命运的车轮不偏离轨道,她应该在3年之后就能实现当初跟父亲许下的诺言:赚足钱,把家里供我读书欠下的债还清。她没有料到,厄运会再次降临——大二刚开学,刚过完21岁生日的她,被医生诊断出患了胃癌,而且是最晚期、最恶性

她住进了医院,开始与癌症搏斗。

直至媒体介入,一个此前不为人知的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个女孩,之所以患上癌症,与她长期极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父亲贺德生说,大学期间,小慧为了省钱,每天只吃一顿饭,有时还是两个馒头。

小慧的初中同学盛利洁说,事实上,小慧自初中寄宿时,就是每天一个面包或一杯粥。大学室友谭京亚说,小慧很要强,吃饭时总不和她们一起,同学都不知道她来自单亲家庭,更不知道她每天只吃一顿饭。

没有人愿意相信,这样一个年代,还会有孩子为每天吃上三餐饱饭而发愁。也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每天饥肠辘辘,心里承受的委屈和责任。

今年4月,小慧的主治医生告诉记者,依小慧当前的病情,她可能活不过3个月,最多能撑半年。

谁也不忍心将这个事实告诉还在憧憬重返校园的花季女孩。医生与家人商议决定,共同守候一个善意的谎言:不告诉她真实病情。

生命倒计时日子里,身边所有人都绷紧了弦。

治疗

428日,在热心人士帮助下,小慧实现了她人生中第一个美丽心愿:拍一套写真。

苍白的脸,在阳光下肆意绽放,21岁的青春,在鲜花湖水间跳跃。公园里,很多市民停下脚步,为她鼓掌。

她的父亲,沉默、悲伤,固执地不愿看女儿一眼——他知道,眼前美丽的女儿,珍贵得近乎残忍。

小慧说,她会永远记住这一天,以后,要当故事讲给她的孙子听。她盼望自己的病能快点好起来。

这个坚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住院期间,许多市民冒着大雨给她送来医药费,送来水果,送来热腾腾的饭菜。一位80多岁的老红军带着孙子前来,落下了眼泪。大家都希望,这个孩子要尽快好起来,不再挨饿。

此后的两个月,医生给小慧进行了效果相对明显的靶向治疗。她的脸开始变得红润,饭量也比以前大了。

7月份,小慧的头发开始掉得厉害。化疗让她的脸长满了斑点。

她似乎有所察觉,经常问爸爸:我的病,到底能治好吗?

917日,小慧开始写日记。扉页上写着:当你们看到这个日记本时,我已经离开了。

这个乳白色封面的日记本,直到她离开,才被父亲在床铺底下发现。

日记只记了10多页,内容基本都是她对生的渴望,对命运的不甘,对朋友、家人和好心人的感谢。

回家

921日,农历中秋节的前一天,小慧病情开始恶化,化疗已经不起作用,医生建议她回家休养。

贺德生说,也就是这一天,小慧可能意识到自己没救了她很快收拾好行李,跟医院里的病友医生护士打招呼,上了车。

回到家一个星期后,小慧已无法正常进食。一个月后,无法下地走动。

她经常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问爸爸几点了,天亮了吗?天黑了吗?让爸爸给她拿之前拍的写真集看,看着看着就笑了。没多久又把被子扯上来,蒙着头,睡过去了。

这期间,长沙一位姓田的市民找到她家,要把她接到长沙治疗,然而被拒绝了。她在这天的日记里写道:不忍心再麻烦好人。

家人闭口不提她的病情。有次,她突然幽幽地跟父亲说,我知道我在等死。

她的肚子里长出了两个大脓包,每天需要打五到六支吗啡缓解疼痛,半夜里经常疼得汗水大颗大颗地掉。

但她从来不哭,也不喊疼。父亲说,唯一的一次,她似乎是再也忍不住了,低低地说:怎么还不死呢,太痛苦了。

这时候的她,脸瘦得只有巴掌大小,胳膊大腿像窗外的树枝。

926日的日记,她这样写道:人生最大的幸福,大概就是能跟爱的人结婚,生一对儿女。每天下班回来,给他拿好拖鞋,盛好饭……

这个3岁就失去母亲,大学一年瞒着所有人每天只吃一顿饭的女孩,在生命的倒计时里,想到了幸福的意义。

日记写到1011日戛然而止。上面只有几个字,痛痛痛……好痛啊

其时,岁月的车轮已悄然走过6个月,医生当初的预言没能成真,而所有守候谎言的人,心情复杂。

她已经完全不能动弹,每天只喝一点点水。

父亲给她注射吗啡时,要用力掰着她的身子。

她的生命,一点点走向尽头。

离开

122日,小慧突然跟父亲说:我要火化。现在太难看了,不烧掉你以后想起来会难受。骨灰洒到房子后面的那条河里。如今回想起来,贺德生说,女儿之所以留下这样的遗嘱,因为她知道农村土葬贵,要几万块钱她总是替别人着想,一直都这样的。

此后10多天,红慧再也没开口说过一句话。

1214日晚,贺德生做了个梦。梦里,妻子跟他说,慧慧要来跟我住了,你给她收拾收拾……贺德生猛然从梦里惊醒,嚎啕大哭。

15日,湖南寒潮来临,衡南县江口镇池塘村,大雪也在这天夜里倏忽而至。

晚上10点,小慧开始低声哭泣。这是她罹患癌症后第一次哭泣。

此后两小时,小慧边哭边低声数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断重复。

零点。窗外积雪已经照亮了天;寒风穿过窗户纸灌进来。

突然,贺德生想起来什么,跑到厨房,拿来一只烤红薯,掰下一点点,放到女儿嘴里。

小慧没有吃下烤红薯。她的嘴,碰了勺子里的一点点水后,冲爸爸点点头。

零点30分,还差4个月满22岁的女孩贺红慧,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渴望和不甘,饥饿和寒冷,都被她永远地抛下来了。

她的枕边,放着那套漂亮的写真集。

那是她的一个梦。她只带走了这个梦。

 

【记者手记】学会珍惜

1216日下午,贺德生给记者发来一条短信:红慧昨晚走了,非常感谢你和你的同仁以及所有好心人的无私帮助。千言万语我们家人只能对你和所有的好心人说声:谢谢!谢谢你们!

记者心头一怔,眼前浮现的,是公园里那个拍着写真集的美丽女孩:那个在花丛中、在小桥上、在青草间、在阳光里,时而害羞微笑,时而做着鬼脸的女孩。

曾经,她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满怀憧憬……然而,所有的愿景,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在低低的哭泣声中,画上了句点。

每个人,都能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欢喜与痛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看客,其实,我们更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

对自己好一点,因为这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遇到。(来源:红网)

 

报道回顾:女大学生为省钱每天吃一顿饭患胃癌

小慧的故事见报后,很多市民为这个吃不饱饭的女孩,“感到痛心而震惊。家住岳麓区麓山名园的蒋先生花一个小时,做了一份酸菜蒸肉和一个炒鸡蛋,给病房里的小慧送了过去。蒋先生说,今天是三月三日,长沙有习俗在这天要吃地菜煮鸡蛋,对身体好,他本想给小慧煮地菜鸡蛋的,可惜家里没有地菜,临时去买又怕时间来不及,所以只好煎了个鸡蛋带过去。送到病房时,蒸肉还冒着热气,小慧拿着筷子,却泪流满面。这是她很少能吃到的美味可口的饭菜

 

一次偶然的采访经历,几乎改变了孙春龙的人生。

几年来,他往返于中国和缅甸,帮助20多名流落异乡的远征军老兵,像英雄一样重返故乡。

他每天与时间赛跑,因为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能接到某个老兵去世的消息。

尽管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但总是跑不赢。

邵立品说,1018日凌晨347分,陇川县的远征军老兵许本进去世,他19日才赶到,又迟了。这就是遗憾,遗憾促使我不断地将还不被知道的老兵都找到,去救赎我们自己的良知。

老兵生存困境令人担忧

据统计,整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总共有33位远征军老兵,但从10月份开始,已经去世了3位,现在健在的只剩下30位。除了瑞丽,分布在德宏的各个县市。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上个星期,邵立品在寻访的路上,又找到了两位老兵:一个在盈江,88岁,贵州人;另一个在勐戛,86岁,祥云县人。数字,重新回到32位远征军老兵。

远征军老兵崔炳连家里很穷,今年8月份志愿者第一次去到老人家时,老人就只穿了一件脏兮兮的单衣,对志愿者说:我要死了,连件好的衣服都没有,要是下次你还来就给我买套新的中山装和铺盖,我留着死的时候穿。老人说完泪水在眼眶打转。当时的场景让邵立品流下了眼泪。他们给老人买了被子,此外,网站捐助了老人4000多元。

118日,遮放的老兵曲顺兴去世。临终前,老人托儿女打电话给邵立品,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帮助。说自己已经没有遗憾了,终于有人承认自己了。

每一个人都想被承认,何况那些为了国家流过血丢过命的人。这是孙春龙在他的纪实文学《异域1945》中说的一句话。

他们需要一种肯定

邵立品辞职已经两个月了。他从单位辞职出来,作为关爱抗战老兵网德宏站的站长,以民间组织的名义,专门从事志愿帮助远征军老兵的工作。

邵立品说,绝大部分的老兵生活都很困难。网站与爱心企业合作,每年给这些老兵发生活费,至少保证每位老兵每月500元。对于特别困难的老兵还将额外资助。 

5年关爱老兵的志愿工作中,邵立品常常因为这些被人们遗忘的英雄而掉泪。刚开始他们给老兵钱,老人们甚至都不敢接。一次志愿者给老兵送军大衣,大衣上印上中国抗日老兵几个字,一个老兵穿上了3个月不愿脱下来。

邵立品说,今年,网站自己制作了一枚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的纪念章送给老兵,所有接到纪念章的老兵都喜出望外。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也是他们最大的自豪,让人们知道这片土地上的铁血与抗争,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曾经是我们民族不屈的脊梁!邵立品说。

最新进展:闫吉安昨回到宜宾 一见家乡人老兵泪长流

昨日,本报报道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91岁的远征军老兵闫吉安启程回一别70年的家乡——宜宾。昨日上午910分,47岁的侄儿闫清平守候在宜宾县火车站,双手牵过闫吉安。老人一下就老泪纵横——盼了多年终于见面!

下车后,志愿者先为老人穿上了羽绒服,再买了碗面条和饺子。老父亲特别高兴,激动,说太感谢志愿者和记者们了。小女儿闫清会说。

回到陈家嘴社,在亲人的陪同下,闫吉安来到出生时的地方。基本上还认识,有个大概的印象。闫清平说,遗憾的是家门口的李子树早已不在了,老房子也全成了农田。不过,老房子后面的竹棚子还在。

多年牵挂老人的闫清平,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接待老人,摆了5桌饭菜,鸡、鸭、鱼、肉,样样都有,全是家乡的做法。老人一个劲地尽说好吃,吃了很多菜。全都是我们一大家子,还有10多个在外面打工,请不到假赶回来。

相关新闻:助老兵见到亲人

中国远征军老兵找家,姓名:易乔明,88岁,老家在重庆市长寿县但家湾麦房寨,亲人姓名:大哥,易春林,二哥,易春田。现居住地:德宏州芒市五岔路乡蛮蚌村(实为芒蚌村),老人迫切希望找到重庆老家亲人,以便及时回家探亲。

127日下午513分开始,近一个星期时间里,微博里这条帮助远征军老兵易乔明找家的信息,被网友疯狂转载。

本报记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于10日下午赶往易乔明在芒蚌村的家。12日上午10点,记者将拿到的详细地址转发给孙春龙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在网友落爱于南的帮助下,老人的家人已经找到。

16日中午,易乔明和重庆老家侄孙易建平通上了第一个电话。

1225日,83岁的易乔明和38岁的侄孙易建平相拥在一起,一场相隔了67年的会面终于梦圆。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