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中国》:方兴未艾的“国学热”(2007.01期)

丘桓兴

 
《人民中国》杂志封皮

 
文章版面图影 (一)

 
文章版面图影 (二)

孔孟故里孩子们的故事

山东是孔子孟子的故乡。近年,省城济南许多学校开设国学课,颇受孩子和家长欢迎。

大明湖路小学使用的《国学》教材,一套12册,都是四书五经的精华章节、名言警句和古典文学名篇。国学课不考试,采用情景化教学形式,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

五年级的郑晨与同学吵了架。当他读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时,脸红了。他想认错又拉不下面子。当读至“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终于鼓起勇气去认错。

有一位三年级学生写作业不认真,妈妈气得打了他。第二天,当妈妈问起这事,没想到孩子答道:“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君子应忘记父母的过错,而要敬重他们的优点”),并说这是从国学课学到的。年轻的妈妈感慨不已:“感谢国学沟通了我们母子的心灵。”

经五路小学将国学精华分作5个专题融入“走进民族文化”课,包括讲授礼仪、孝贤、气节等传统美德,讲授文学经典,讲授书画、民间工艺、民风民俗、戏曲歌舞等民族艺术,以及武术及齐鲁文化等。有趣的科目,成了孩子们盼望的课程。

学校因材施教。一二年级除诵读古诗文、欣赏戏曲外,还有体验。如“三八”妇女节那天,老师要求学生问清自己出生时的体重,并系着一个同样重量的粮袋或沙袋来上学--学生即使坐在家长的自行车上,也累得直喘气。他们说,“妈妈怀我时真不易啊!”这一“感母恩”的孝道教育,深印孩子记忆。

三四年级以动手为主,安排学生做风筝,画年画、扇面,用旧杂志、泡沫塑料等废弃物剪贴民族服饰,这样既可培养审美能力,又能增进环保意识。

五六年级注重分析和实践。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分组调研济南的传统建筑。他们走古街、串老巷,查资料,拍照片。调研结束后,经集体讨论,给济南规划局写信,对保护济南老建筑提出建议,如立法保护、设置解说牌、修缮部分古民居等等。老师、家长和城市规划人员都喜出望外。

为了弘扬国学

星期天,在北京大学西门外永泽园的两间半旧平房里,20多位青年挤坐在一起,静听首都师范大学教师王瑞昌博士讲解《孟子》。这是“一耽学堂”国学小讲座的情景。

20001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逄飞硕士,放弃去德国读博士的机会,在一些大学张贴“招贤榜”,为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的“一耽学堂”,招募义务教师。20011月学堂成立,北大、清华等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30多位硕士生成为第一批义工。他们为北京十几所小学作国学启蒙教育,为中学生讲传统文化知识,给大学生开设国学专题讲座。

五年来,先后有150名博士、300多名硕士和550多名本科生,以及牟钟鉴、裘锡圭、楼宇烈、吴小如等著名专家,为学生讲授《论语》、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和古代文化史、法制史、建筑史、思想史等知识课;在大学开设的《儒学与人生》、《老子道家的智慧》和古琴、书法、京剧、民歌等艺术讲座,听众达25万多人次。前两年,学堂还组织义工到河北、山西、江苏、贵州、甘肃、安徽等地讲课。近年,应民众的要求,他们又在北京一些公园和大学校园,带领晨练的老年人,在晨曦中诵读《论语》、《孟子》和古典诗词。

一耽,为每天耽误一小时之意。然而,他们的付出何止一小时!从大学生义工到老教授讲课,全都分文不取,甚至自己倒贴交通费。草创之初,逄飞将母亲给他成家的钱投进学堂。2001年,他在学堂厨房睡了一年,吃了一冬天大白菜、咸菜和酱油泡大葱……听着“一耽学堂”的故事,我想起了《论语》“贤哉,回也……”

前些年,面对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而一些人的社会道德下滑的现象,舆论主张从国学中找回“德”的力量。因此,“一耽学堂”传播国学的义举得到社会普遍赞誉。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18722人的调查,75.74%的人认为国学对修养很有帮助。网民表示:“国学的底蕴是现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传承国学,可以让每一滴水滋润每一个心灵”……而他们认同的古代名言依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源自社会的国学热,使北京和各地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国学教室、讲堂、论坛等,听众踊跃。如北京大学开设的“乾元国学教室”,尽管学费高昂,但企业家争相前来“闻道”,招生计划供不应求。他们还设立“国学短信”,让受众每天在手机上读到一条国学精髓语句及大师的解释。

国学热波及到全球。为了向世人推介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04年,中国政府宣布将在海外设立100所孔子学院,目前已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设立了40多所。

培养国学研究人才

不过,目前在国学教室、讲堂、论坛授课的,多是上年纪的老教授。国学面临师资和研究人员匮乏的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名牌大学。校长纪宝成听到企业家重建国学的呼吁后,经过精心筹备,于20051016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这是当今第一所培养高层次国学教育和研究人才的机构。开学时,全国人大、国务院发来贺信。一些国家领导人和众多学界泰斗、企业界名流,亲临开学典礼,足见社会各界对振兴国学的热切关注。

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教授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简称。中国素有研究国学的传统。近代西学东渐,中国各级教育实施西方分科教育体制,用文学、史学、哲学等取代了国学。不过,以整体研究为特色的国学,在传统文化研究中仍发挥作用。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虽只办了4年,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大师的国学研究成果,对今日学术仍有深刻影响。

目前,国学院从本校文科在读的一二年级学生中,择优招收了58名,学制6年,毕业授予硕士学位。国学院除专任教师外,还从本校文学、历史、哲学学院聘请兼任教师,并通过各种渠道礼聘海内外国学专家。

国学院首任院长为冯其庸教授,他长期致力于古代文化、艺术史研究,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研究权威。近年,他力倡西域学研究,并10次赴新疆研究西域文化,考察玄奘取经的路线等。他与国内外国学家反复研究后,决定除设立国学基础、国学文献、国学思想教研室外,还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简帛研究所、海外中国学研究所等。同时,国学院还开设“国学论坛”,编辑《中华国学》期刊,出版“西域历史与文化研究”、“藏学研究”丛书等,以推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为打牢基础,国学院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了国学通论、国学入门、中国通史、海外汉学研究等专业课,同时延聘校内外名师,讲授《论语》、《孟子》、《左传》、《楚辞》、《孙子兵法》等40多种原典研读。在隋唐历史课上,孟宪实教授在全面介绍相关史籍、工具书和研究论著,着重点评陈寅恪等大师的学术观点后,提出“隋唐时代为何都是北方统一全国”问题,引导大家从南北地方政权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民族政策、文化特点、民众性格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提高学生从文史哲整体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每个星期天上午,简帛研究所都邀请北京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简帛专家及在读博士、硕士生,聚集国学院,研读各地出土的古代简帛。这种探讨风气产生了积极反响。今年310日,日本古文字专家大川俊隆、吉村昌之,带着日本研究组对张家山190多枚汉简《算数书》的研究成果,来国学院与中国同行讨论,准备征询意见后再正式出版。

国学研究与和谐社会

日本东京大学特聘教授靳飞,是旅居日本的中国学者,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日文化交流。近年,他作为东京大学代表常驻北京。

谈起当前的国学热,靳飞先生说,国学是一代代先民的智慧结晶。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虽没做大官,但把他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在《论语》里。现代人读《论语》,要平心静气,可以从中汲取更多滋养。

青少年学习国学,重要的是了解国学的精髓,吸收优秀思想与美德。这正如日本清水寺老和尚,每到年末要写一个字来概括全年一样,国学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等,倘深挖内涵,每个字都可写出一本书。而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这对今天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研究国学,要扩大人文内容,除经史子集,还要研读古代农书、医书,读读《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将国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把研究做得更深。

靳飞先生认为,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由汉代经学演变而来的宋代理学,其特点是“夺造化而移精神”。它扭曲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梅明明既畏热又怕冷,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以南,却被称颂“斗雪傲寒”,以此排斥桃、菊等百花。宋代理学还扭曲人与人的关系,扭曲人性,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世人按照所谓的“完人”标准,亦步亦趋,禁锢人的七情六欲,压抑人的个性。

宋代理学的长期影响,使中国人形成了自我约束、表里不一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要批评宋代理学的“夺造化而移精神”,尊重自然规律,使国学研究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构建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做些贡献。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