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提问国学义工的一耽学堂(2002.07.17)

李佳

 

“一耽学堂”是一个公益性民间团体,成员全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学堂。“一耽学堂”里有近200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这些年轻人不是“一耽学堂”的学生而是教员,而“一耽学堂”也没有自己的教室,他们的课堂开在了北京市13所中小学里,其中9所小学、4所中学。

“一耽学堂”的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去中小学教授古代典籍与诗文,他们将此称为国学教育,而他们自己另有一个称谓是“国学义工”。国学义工们认为中国现行的语文基础教育缺乏传统文化的分量,自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代文学在社会上得到更大的传播和推广,将祖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一耽学堂”对于现代语文教学,到底是一种补充还是一种渗透或是对抗,“一耽学堂”的国学教育能够承载会对目前的语文学堂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国学教育真能承载所谓“文化复兴”的功能吗?

■三千中小学生每周受教于一耽学堂

清华附小五年级4班的一堂传统文化课上,站在讲台上的小伙子是清华大学汽车系2001级的贾海。

孩子们开始还有些躁动不安,但是不久就在贾海生动的讲解中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听贾海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课的后半部分是古诗词,柳宗元的《江雪》、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都是其中的内容。“大家知道蓑笠翁是干什么的么?”“是钓鱼的!”“对了,那蓑衣呢?”“蓑衣就好像我们现在的雨衣。”在讲到古诗中“扉”和“屐”两个字时,贾海还在黑板上画上简易图,让学生们来描述它们的样子。一堂简单的古诗文课让他讲得有声有色。

去年2月,学堂正式在人大附中、清华附中、成府小学、清华附小开课。现在,魏公村小学、北师大试验小学、林大附小、北航附小、定福庄二小等数所小学均已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朱子家训》等蒙学读物和《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中华文化重要原典及适量的古诗词。中学开设的国学课程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三大类50种讲座。目前每周接受一耽学堂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小学生已经超过了3000人。

■国学教育是对目前语文 教育的补充还是渗透?

7510点,燕园西侧承泽园17号小院,一耽学堂的办公地,记者在此见到一耽学堂的创办人——北京大学2000届哲学硕士逄飞,他用自己曾用的笔名命名了他寄予理想的学堂。

虽然学堂处于发展阶段,条件很艰苦,但逄飞认为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传统文化传承和过渡下去,希望下一代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新和发展。二三十年之后,我们在人文方面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范会有一个新的变革。这就是文化复兴。”

记者提出,现在的国学教育似乎就是曾经的语文教育,一耽学堂推广国学,是否意在改革现在的语文教育?

逄飞认为,“语文不应该是知识的单纯列举、积累和组合,这不是文化的教育,只能是技术化的教育。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写文章都很困难,就是这个原因。语文的本质是思想中文化中的东西,不应该像自然知识那样去教授。语言的能力应该是文化体会的能力,必须在历史和文化中去体悟。学堂现在做的就是从文化的观点着眼于教育,是真正的文化教育。”

但孩子对古文的理解有限,学堂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他们?

逄飞说,“学堂现在主要以读、诵、背的方式为主。孩子们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但他们在潜意识里有这种感觉,只是说不出来,但他们确实得到了东西。”

实际上,逄飞已经关注到古诗文比例在语文教学中的增加,“我觉得这很好,但还是不够。古诗文只是古文教育的一方面,古文教育主要是指古代典籍,比如《论语》、《中庸》、《大学》等。”

而逄飞理想中的语文教育是:“六年的小学教育起码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背诵古文。或者是前三年,或者是一年一年穿插着来。当然这需要通过国家的认可,教育部的改革,所以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起一个提醒和促进的作用。”

■学堂教育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北大社会学系博士包胜勇是最早一批加入一耽学堂的义工,现在负责成府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课程。谈起当初加入学堂的想法,他说:“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关心和兴趣吧。我小时候读过《三字经》,教起孩子们比较熟悉。学堂的很多人也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心或者感兴趣才加入进来。另一方面也觉得我们的社会在基础文化教育上有欠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需要一个重建和整合的过程。”

贾海则坦言自己学的虽然是工科,但从小就偏好传统文化:“我觉得古文教育非常重要,这对人的一生包括思维方式会有很大影响。中国的文字是表意性文字,只有了解了古代文化才会了解汉字。现在的孩子普遍不了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道听途说,这需要老师的指导。”

被评为学堂优秀义工的孟繁之是北京大学的中文硕士,对于现行的语文教育他有自己的看法:“中国的古代文化强调的是做人的教育,而现在的语文教育强调的是标准或唯一答案,可文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现在的孩子已经对古代文学淡漠了。我希望通过学堂教育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采用古文教学就能 实现“文化复兴”?

逄飞希望一耽课堂的国学教学在改进现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承载更多的育人功能。

对此,一些学校家长有不同看法。

中关村二小曾婉拒了一耽学堂的进入,该校孙孟珉副校长说:“一耽学堂曾经找过我们,但我们没有同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学习和继承,比如古代文化中‘与人为善’的待人方式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热心助人’是不矛盾的。但传统教育并不是唯一的人格教育。社会是发展的,现代教育也要符合时代要求。过去的语言很精炼,现在的语言则更有时代感。适当的古文教育应该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中来,而不能走极端,单纯强调某一点。再说古诗文背诵是否背得越多就越好呢?孩子们可以暂时记忆,但他们并不完全理解。孩子们不理解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是无意义的。”

一位家长也认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品的培养不是光靠古文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人的素质与他的思想有关,这与他是否接受古文教育或接受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至于‘文化复兴’,这个课题太大了,学校教学采用古文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不太可能。”

■古代文学能成为主流教育的一部分?

记者采访时发现,那些接受一耽学堂进入的学校,对于一耽学堂的看法也是十分辩证的。

定福庄二小的陈方君校长说:“一耽学堂的古诗文诵背在我们学校开展得挺好,这对学生是一种锻炼,我们现在古文比较少,但学校尊重孩子的兴趣,所以采取自愿参加的形式。”至于古文教育能否成为主流教育,陈校长则认为:“古代文学中的优秀部分我们应该继承,但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主流。我们总不能让人们的思维回到过去吧,这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的古文我觉得已经过时了,现在是信息时代,这不符合时代特征。现代教育自身也在改革,正在朝着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更充实、更现代化的新的教育模式。”

在学堂古文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成府小学,张重雪校长谈起和一耽学堂的合作时表示,这与他多年的教育思路有共同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它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德育教育上更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他同时表示:“我不赞成把古代文学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的主流,它只能是一种补充,所以我们现在只是要求学生自愿参加。我也不完全同意‘文化复兴’的提法,它承载不了这个意义。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古代文学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一位家长表示,学科是多方面的,难道化学方程式、物理规律都能从古文中学来?即使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专业人士,也不会只需要单一的古文知识呀。现在的孩子背古文就够费劲的了,让他们完全接受古文教育,那不成了历史的倒退了。

而另一位家长认为,优秀的古代诗文字字珠玑,远比现代文学的文字值得背诵,我们不必让国学教育承担太多的道德教育功能,让孩子们感受古代文字的美,并能在将来理解后可以随手拈来地应用,就达到目的了。

■一耽学堂会是永远的免费学堂?

在采访中,学校和家长都对国学义工的义教之举表示了钦佩和感谢,他们觉得孩子在课外接受古诗文教育有益无害。只要一耽学堂和现代学堂没有本质冲突,他们对一耽学堂想要达到的远期目标并不关心。

那么,一耽学堂会以义工教学的形式发展下去吗?逄飞说:义工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以后要有自己内部的一个运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作为一个公益组织也是要挣钱的,也要盈利。但我们现在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去做。义工今后要继续存在,这是我们面对大众进行文化传播的根本保证。这种面对大众的收费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条件困难的我们可以减免。但层次较高的,比如小班教学我们要收费。将来的教学模式会以学堂和书院为形式,还可以开设假期班。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