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逄老师:
您好!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上次端午广中医大学相聚,已将近一年不见,不知别来一切可好?这学期以来,华农的晨读主要由我负责,负责即担当,而一方面由于一直忙于上课和做实验,另一方面,或许习气太重,自己的心似乎一直在寻找,在流浪,未能真正安定下来。半个学期以来,小组除每天晨读,并未有较大的发展,晨读人数也一直寥寥几人,并未能吸引更多同学,深感自己做的实在不够。每次读完学堂发来的新闻简报,总深感惭愧,惭愧自己未能真正做到“走出书斋,走出小我”,去践行学堂的公益理念。
目前华农晨读分两个区进行着,跃进区每周一至周五早6:45-7:15,晨读内容有《大学》,《中庸》,《弟子规》,主要由我负责。五山区每周一,三,五早6:45-7:15,晨读内容有《论语》,《弟子规》,主要由肖云与蔡志鸿负责。比较遗憾的是,环境最为清幽的华山区却由于缺乏组织者,从上学期至今一直中断着。 考虑到“独学而无侣,则孤陋而寡闻”,从去年以来,小组一直与我们学校的鄱阳湖读书小组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经常一起交流学习,唐老师对小组一直很支持。而每学期一般又会有一至两次走出学校,与城市职业学院的国学讲习团,广中医晨读小组等外校国学爱好者交流,一方面在相互切磋,一方面在相互勉励。5月10日,小组与鄱阳湖读书小组,广州技术师范学院的女生读书会,城市职业学院的国学讲习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中医晨读小组在麓湖畔晨读交流,讨论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展(总结在附件)。
另外,我们学校有一个关于暑假“三下乡”的活动,由同学自行组队参加。一直想走向社区,传播经典,却一直没真正着手去做。顺着这一机缘,我们晨读小组准备组队在暑假到韶关仁化的一所小学教一些小朋友学习传统经典,目前正在方案的策划筹备当中,由于经验的缺乏,故希望您能给我们一些指导。
愿学堂越办越好,愿您和学堂的义工及老师快乐安康!
华南农业大学 吴升鹏
2009.05.16
麓湖晨读交流
麓湖畔诵读《大学》,《弟子规》
麓湖交流有感
时逢春末夏初,万物蒸蒸日上,一片生机勃勃,洋溢着无限的希望。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华农晨读小组,鄱阳湖读书小组,中大新华学院,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广中医晨读小组与城市职业学院等学校的国学爱好者,相聚一起,在麓湖畔进行晨读,这是一个依山伴水好地方,疏影横斜,湖光闪闪,清风微微拂动,感觉人与自然是这般的接近,和谐,吸纳着天地之灵气,带着敬畏而又感恩的心,诵读着先哲经典,体会着那离我们似乎很遥远,却又似乎无处不在,犹如这优美的大自然的大道,感悟着“道不远人”,人自远道。道在天,在地,在人,在山中,在水间,在每一沙,在每一叶,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
诵读结束,湖畔席地而坐,以地为席,以天为盖,头脑里突然跳出《弟子规》中的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踏着同一片土地,顶着同一片天空,是的,天地之间,我们本一家。我们来自不同学校,更来自不同地方,但怀着共同的兴趣,因为“恰同学少年”,我们走到了一起。在城市职业规划学院一位同学的主持下,大家就传统文化的主题,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我们讨论如何学习传统文化,目的在自觉;讨论如何传播传统文化,希望能觉他。自觉觉他,方能自利利他。在一件件亲切而引人深思的小事之中,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无限的魅力与智慧,没有大而无当的空论,都是切切实实的体悟,都在脚踏实地地践行。传承与担当,在“正己而不求于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也,我们非圣贤,但都仰慕圣贤之遗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忠恕违道不远,从最基本的践行,自我体证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温暖却可以传递给他人。听着大家侃侃而谈,诚心交流,一种“德不孤,必有邻”的温暖涌上心头,很是舒畅受用。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有三位老师到场组织指导,杨玉昌老师,唐元平老师,黎丹颖老师,他们不计功利,而怀抱着满腔的激情与赤诚,与我们平等地交流,毫无隔阂,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令我们受益匪浅。所谓“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老师们谦逊,平和,能用极贴切的例子与通俗的语言,娓娓道出深刻的人生道理,真令人有“如坐春风”之感。
结束了讨论之后,去参观了城市职业学院的国学研究所,感受其浓郁的文化气氛。之后在古音室休息时,几位老师和同学又就几个组织今后的交流及发展作了一番探讨,以期今后能更好地前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诚哉斯言!
今天恰好是母亲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立而道生,空言无益于道,不如践行,践行当务本!
。

小组部分成员晨读感言:
简单而开心:在晨光中日复一日的读典籍,被古文化熏陶,很简单。领悟古文化的内涵,让古文化洗涤我们的心灵,很开心。
修身养性:用古文化深厚的哲理,崇高的行为准则让我们远离行为的污浊,让我们的心灵净化。
女性修养:提升气质,增添内涵,蕴涵水的灵动,山的秀气。
持恒的可贵:在日复一日的晨读中,收获的不仅是思想的升华,更是毅力长跑。持恒就会见真智。
————08哲学 李思霞
读经典我们到底得到什么?这是曾经困惑我的问题。在当今经济时代的社会下,我们读这些经典,我们得到了什么?为了什么?我不断地追寻。
以前看到很多人写作文引用那么多精彩的文言诗词、古文、经典名著中的句子,听到有些人对经典信手拈来,娓娓道来时,我很羡慕,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不能。我很希望我也能像他们那样。所以我开始读经典。上大学之后,没有作文的压力,学习时间也自由很多了,我开始广泛并深入的去读经典。当我深入地去了解这些经典之后,我发现经典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如痴如醉。在这里心中的很多困惑得到解决,生命中的问题在这里中找到答案。每当我从中得到答案解决困惑时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读经典可以消去心中的困惑。
在大学这一年来,在一耽学堂晨读小组坚持晨读这一年来,我发觉自己变得从容稳重,做事渐趋专注,待人接物也慢慢变得心平气和。每当心中有什么解不开的谜团或不愉快时,就会拿起《大学》、《中庸》《四书五经》或佛经读一下。读完之后感觉很轻松,很自在。好像自己的心中找到了一个归宿,能把散乱的心收回到当下。用佛家的话说就是活在当下,没有太多妄想,清净自在。
上面所说的一切是我读经典所得到的。来说说“我们”读经典得到了什么?我们读经典是为了什么?读经典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多一份炫耀。先不问我们能得到什么?来问一下我们应不应该读经典。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一百多年的断层,传统文化的影子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已经黯然无光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阵容澎湃啊!难道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吗?我不断地问自己。在这经济大潮下,经典就真的不能存在下去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顶梁柱,能眼睁睁地看着经典从我们眼前消失吗?不能,我们是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继承者与开拓者,我们有能力也应该读经典。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重新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远的传承下去,不要让我们成为历史的罪人,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继续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大家真正感觉到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知道我们的祖先有如此灿烂的财富,知道龙的传人是了不起的。不要让他们将来脑子里只有西方哲学,西方科学。如果我们大学生,作为中国的一个强有力的中坚体不去读经典那还有谁去读经典呢?
在这经济大潮,在21世纪,有人说是中国的世纪,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漠视经典,21世纪真的是中国的世纪吗?这值得我们去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复兴,文化强国、文化复兴似乎也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弱不禁风,很容易垮掉。在经济全面的中国更需要这一灵魂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失去这一支撑,他将不堪一击。文化的复兴需要我们。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难道就不应该为中国的复兴担当起一份责任吗?难道我们不应为中国经典的传承贡献多出一份力量吗?难道我们还只是要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吗?大学生已经不是小学生、中学生了,国家培养我们、父母养育我们、社会供养我们,他们花了太多太多的心血,难道我们不应实际行动回馈所有人吗?有一位法师说:连我们有一口饭吃都是靠社会的诸多因缘供给给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用感恩回报他们吗?面对今天中国的局面,我们还能坐视不理吗?我们不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吗?还要问读经典能得到什么吗?不错,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如果你现在连这一点都没有,你又如何能做好自己。我们人是活在一个群体里面,不可能单独活在世上,如果一味地只为自己,如果你遗弃群体,这个群体也会将你遗弃。不再问我们能得到什么,而应该问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而当你真正的这样用心去做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得到很多。在电视剧《生死抉择》有一句话这样说的:你选择了人民,人民最终也会选择你!
————08材料化学 蔡志鸿
对于我来说,国学文化让我受益匪浅。在我将要步入大四的时候,危机意识不断的提醒我自己不能堕落,不能沉迷于游戏,我要为我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我很庆幸自己加入我们的国学文化的晨读小组,每逢一三五早上的晨读让我培养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让我每天都处于都让处于良好的状态,更加充沛,更有活力!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跑去学英语了,已经很少有人去关注我们国学文化,国学文化是我们的古人遗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蕴涵着民族的智慧,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一位大学生,我觉得国学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都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修身齐家的根本!国学文化可以充实我们的个人修养,完善自我!
————05 城市规划 李名达
为此坚持
那时,
凌晨的痕迹还没有完全被初阳蒸融;
那时,
冬天的寒风已经呼呼作响;
我已踏上了我崭新的一天。
那时的我,
觉得自己特别的富有,
特别充实,
因为
我比别人早了点开始我新的一天;
因为
我可以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校园,
那时的她是安静的
没有人迹的喧闹
没有飞舞的尘土
没有急促的脚步
那是一个迷人的早晨。
在疯狂追寻英语的路途,
蓦然回首,
我已经远离传统的根很远了,
没有根我们该怎么更好地成长呢?
是该重新拾回的时候,
所以我毅然抉择:
来到这片文化的土地上,
寻找那遗失已久的根基,
感受她给予我们的智慧,
给予我们的沉淀已久的精华
……
寻找一样你认为值得的东西,
去坚持
去努力
去实践
感觉真好!
————07公共管理 刘畅
拿着《大学》,沉静的语速,幽静的晨时环境,闭上眼,可以感到内心多了些平静,少了些浮躁。习惯那种心静的感觉。。。。
早起,在这种清幽的环境里,很舒畅。或许,还有比人早起的那种喜悦,自豪。
————07农业生物技术 张宗富
今晨天朗气清,宁静的校园里充满了和谐与安宁,绿茵的草地,经过一夜露水的滋润,尽皆闪烁着勃勃的生机,虽为冬季,却处处是春天的气象,朝阳的笼罩,更平添了一份温馨与祥和,令人沐浴其中,不觉心旷神怡。
我们向外逐物,继而向内执着,似乎是我们在执物,而实际上却是我们为物所执。于是我们反倒沦为外物的奴隶。朋友同学相逢,问及近来状况,却是怎一个“忙”字了得。可当问及忙些什么,却是说不出一个重点。阳明先生有过这样一段话:“天地气机原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作为我们的高端生命,它是我们的根,古老、绵长、悠远,苟能涵味吟咏,对于我们的身心实在大有裨益。传统经典,便如酿酒大师酿出的美酒,愈久愈醇。那是先圣智慧的精髓,心血的结晶,言语精简,而涵义深刻,韵味无穷。而其中之精义,又岂一颗虚浮躁动的心所能体会得到的,既体会不到,又如何去体证,而无体证,则再深刻之智慧对其而言亦犹如镜中花,水中月。纵读得,甚或背得,虽好看,却终归是华而不实,而虚浮者依然虚浮,躁动者依然躁动,忙乱者依然忙乱。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日之晨犹如一年之春,当吐故纳新,当勃发生机,若空自浪费于昏天暗地的睡梦当中,岂不可惜。“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晨读,以最原始的方式,在吟哦咏唱中涵育从容不迫的性情,由音及义,由声及心,由外及内,逐步收敛心性,心性收敛,于是心由向外逐物转而向内正己。当一天的空气尚未被现代社会特有的浮躁之风污染之时,朋侣相携,投入金色的朝阳中,收心摄念,怀抱一片赤诚之心,吸纳天地之灵气,诵读国学经典,汲取先圣智慧。于是一颗躁动的心渐渐沉静下来。所谓“静为躁君”,于是心有主宰,心有主宰,则人能自主,人能自主,则心得自由。于是我们不再心为形役。至此我们方能真正去体会经典的精义,进而体证先圣的智慧,从而使我们的生命从根本上起变化。
———07农业生物技术 吴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