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新闻简报2012年第七期

 

目录

一、十九家机构发起“草根NGO同行工作坊” 总干事执笔《倡议书》

二、总干事在“草根NGO同行工作坊”上的部分讲话内容

三、义工学社”(一耽北京小组)915日座谈简记

四、草根公益如何记录和表述自己——总干事在“毛菊公益网页座谈会”上的部分讲话内容

五、“天地之中——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论坛”简介

六、北京义工小组宋云芳参加高占祥《新弟子规》发布会

………………………………………………………………………………………………………

十九家机构发起“草根NGO同行工作坊” 总干事执笔《倡议书》

20129月,在杨团女士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中心直接推动下,十九家机构共同发起“草根组织同行工作坊”,总干事执笔《倡议书》,希望有更多草根团队、草根组织、草根机构加入作为发起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草根NGO同行工作坊”倡议书

21世纪中国蓬勃发展的公益事业,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业,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精神性事业。

追寻社会的合理性以及人内心的安宁,创造和谐的生活世界,正成为所有优秀公益人的共识。

中国式公益,深植于中国本土生存体验,伴随公共理性进步,具有鲜明的道义实践品格;在社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人与社会的对话”日趋平等、宽容和有深度,并因此而孕育产生一系列的时代精神要素,乃至萌芽和胚胎。

认知这种空前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是中国式公益使命自觉的理论前提;而其事实上的根本标志,则是草根NGO的出现与兴起,以及草根NGO开始实际成为促进公民社会发育和成长的重要力量。

可以确定的是,耕耘在广袤大地的草根NGO,正在创造着先进的文化和未来生活价值。

草根NGO是社区共同体的良知和行动力,是社群生活的心理基础和公共秩序起源,也是重建基层社会的先导与结构性力量。

草根NGO将是一个新的出发点!我们将看到苏醒的“全新的社会的人”以及“精神面目焕然一新的群体”,因为,每一个草根NGO(行动、项目、机构、团队),都饱含着充分的自由意志、公民选择和人文教化的启蒙。

海一样的草根NGO,见证和提升着中国人性、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相尚以道,义以行之。

我们的愿望是:

建立草根NGO的公益社群和多元互动的开放网络,促进草根NGO的深度交流、经验分享与协同合作,提高草根NGO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我们并且发出诚挚的邀请——邀请一切草根NGO团队、相关主体(基金会、社团、研究机构、传媒界等)以及关注草根NGO发展的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发起或参与我们的活动。

山高水长,一路同行!

 

(注:此处为原本《倡议书》,其中“草根NGO”一词,在914日部分发起单位讨论中被更换为“草根组织”)

 

 

草根组织同行工作坊的宗旨、目标及制度安排

一、宗旨

构建草根组织的公益社群、开放网络和多元互动的平台。

二、目标

ü  建立草根组织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交流和团队成长。

ü  促进草根组织形成公益社群,加强合作与协同。

ü  促进草根组织与关联主体的相互理解与互动,形成伙伴关系。

三、发起机构与参与机构的权利义务

ü  发起单位权利义务:发起单位轮值担任工作坊主持人、联系点评专家;尽量参与各次活动;共同商讨、决定以工作坊名义发起的其他主题活动及工作坊其他相关事宜。

ü  参与单位权利义务:根据工作坊活动告示,选择参加工作坊相关活动、分享发展经验和问题,提出建议意见。

ü  发起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机构填写发起机构登记表并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即可成为发起机构;如需退出,请机构负责人致函说明即可。

四、制度安排

ü  模式:提前拟定草根组织工作坊的报告机构,组织草根组织与关联主体参与,邀请专家点评,组织经验分享的讨论

ü  流程:每季度召开发起机构会议,确定工作坊报告机构、轮值机构,点评人、发出公告;轮值主持机构安排工作坊各项事宜。

ü  活动公告:由秘书处、发起机构或公推机构承担起草工作,通报每场工作坊的报告机构、主持机构、点评人、时间、地点,公告分月度与季度两种方式,以月度安排为准。

ü  传播:由轮值主持机构撰写工作坊小结,向各发起单位递送;共同发起的新闻机构有责任承担传播工作,自选传播主题和传播行动。

ü  以工作坊名义开展的其他相关公益活动:由每季度召开发起机构会议讨论决定。

 

草根组织同行工作坊发起机构名录

(总计19家,排名不分先后)

草根组织

红枫妇女发展中心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

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

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

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

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中心

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

基金会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工场协力中心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研究机构

中央编译局社会创新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志愿服务研究中心

中华慈善百人论坛

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媒体

搜狐微博

《社会创业家》杂志

公益时报

--------------------------------------------------------------------------------

总干事在“草根NGO同行工作坊”上的部分讲话内容

1026日,“草根NGO同行工作坊”举办第三次活动,主题为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经验分享,以下为总干事讲话部分内容(根据回忆整理,文字有适当编辑)。

1一件真实的事情是难于讲述的。真实,提供着丰富的不可言说的可能。

讲述,取决于“现场的真实性”:倾听者——社会的意识准备至关重要。

真实者,已经发生,已经显证,正在实践之中。就在那里,它具有静默的品格。

真实者,不需任何想象和推测,不希求逻辑的力量和舆论的鉴赏。

其志不在彼,即是“道”。

 

2由于“中国土壤”的丰厚特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和心灵内容的独特累积),以及扎根过程的漫长与痛苦、自主与深刻、蜕变与觉悟,使得每一个草根NGO都孕育出自己的精神内容和生长轨迹,及其向上的价值选择。这里包藏着“草根NGO生命力”的全部基因和密码,并由之而决定其社会化过程中一切内容和形式的相关演绎。

就此而言,每一个草根NGO都是一个体系,都有一个生活世界的理想作它的生命之源。

我们必须尊重草根NGO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它是一个活体,譬如荒芜时代的生命样本。

 

3每一个草根NGO,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孵化器。它担当着两项重要的功能或者任务,一是“探索和实践相互连贯的项目群及其核心理念”,一是“逐步的创生社群生活价值”。而且这完全无关于体量、规模,更不取决于办公资金和专职人数,这是“中国式公益”使命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4一个“有觉悟的草根NGO”,对未来中国(人性、社会及其文化)的贡献不可限量。

 

5开启“中国式公益”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建立“公益发展的前提性基本认知”,比如:项目群的设计理念应有其相应一致的社会思考和生命关怀,没有社会观和生命观的充分自觉,公益活动只能是偶然的意见和随机行为,因而不具备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没有自我调适、升级和纠错能力,不可长期持续发展,只能短期转移和消耗“社会性资源”,虽然可以提示和聚焦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积弊,甚至推动某些问题的解决,但是根本来讲,这种自发的激动式的公益很难具有创造性特质和社会实践的意义。

 

6社会观、生命观和公益观,是建立“中国式公益”核心理念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自发到自觉根本转变的一个关节点,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石,是其使命自觉的前提。

“中国式公益”必须首先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智慧的公益”,建立深刻的生命意识、生命关怀,建立清晰的社会理解、社会理想,这是它一切创造性实践的源泉和保证。

 

7通过一耽实践,我们可以建立“志愿者→义工→社会工作者”概念序列的内在性,即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一致性,这也是中国公益理论框架的必要前提之一。义工的主要方面是“深度的志愿者”,从志愿者→义工体现的是精神程度的升级,而社会工作者首先是“社会化的义工”,从义工→社会工作者体现的是社会化程度的升级。

从生命观到社会观,从社会观到生命观,成熟的、自觉的公益观既是二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又是其所从出的共同源流。

 

8志愿精神是西方送给中国的最好的礼物,通过奥运会内置,现在成为社会心理出口。中国通过志愿精神找到了自己公益事业的立脚点,志愿精神不只是可以从公民社会的角度赋予它定义,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中国化解读的空间。

如果中国的志愿精神内涵有一个清楚描述,那么公益事业就会确定一个基本坐标。这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草根NGO责无旁贷,并且只有它能够做到这一点。

 

9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时候,还能够顾念到旁人的艰难困苦,这是一切公益事业、人文教化事业、宗教信仰在心灵修证过程中的共同起源。以不忍人之心,并非看到别人的难、可怜、要同情,帮助他就伟大,而是在自己艰难的时候,尚能够有一点空间,想着别人也如此艰难,愿意做一个怀抱和担当。

 

10一个自觉的志愿活动,或者一个完备的公益行为,一定横贯中国社会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宗教学诸多领域,涉及价值选择、社会认知和精神信仰诸多内容,并因此而提供了基于活体分析的最丰富、最具体、最精微的“时代精神切片”。

 

11一耽在十年前有过这样的看法,一个是“味精的比喻”——我们的工作就像味精一样,烹调饮食,羹汤提味,“须臾不可离也”,量不在多,却是化之无形,处处有用。

一个是“三分之四的比喻”——第三部门的作用不只是三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二、三分之三、三分之四,是以三分之一而发挥三分之四的作用,是以三分之一而提升整体的作用。

 

12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分的,大家正在找到一个具体的方向,进入“文化社会通道”,一旦进入这个通道,在这个时代必经之路的关键当口,一耽实践的经验就会普遍的发生作用。

 

13草根NGO,譬如上帝之手,不知不觉中捡拾散落人间的星星点点,汇集起心灵的光和热,并让光产生光,热传递热。所以,在主办人与义工、义工与参与者、义工与社会服务对象之间,只有一种关系,就是“陪伴”。“陪伴”是恒常的、静默的、可以成就的。

 

14一耽学堂现在是“虚体的状态”,而不是“实体的状态”。12年来我们踏踏实实的“做事第一”,但是同时又是“静默为主”,一直保持“虚体的状态”。在目前的阶段,这样反而最好,越是“虚体的状态”,越能够有生发,越能够有创造,越能够有支持力,越能够产生“实体的状态”,催生更多的自组织状态。“虚”与“实”的转换相生,不只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工作方法论,更主要是一种不移不异的生命观照本体论。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经验分享。它应当是一个项目群,只有作为虚体的时候才能演绎、辐射、成就更多实体性的东西。我们做社会工作是要注意的,不可能、也不应当只是“从实到实”,社会工作一定要有“更多传递”、“更多辐射”、“更多带动”的功能。这是草根NGO的基本含义。

一开始,我并没想到这些,但是从个体生命觉悟的诉求转换成社会公共福祉的事业,实际上正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也间接证明,公益其实是一个“道场”,一个草根NGO就是一个体系,一个义工或者社会工作者一定是要有志于学和担当道义的。(李博艺:一耽学堂是“虚体化组织”,是一个“社会化组织”,也是一个“生命化组织”。)

 

15必须有求道的心,才能够做公益、做草根。我们应该是谦卑的,才能期望这个世界真实一些、好一些。

-------------------------------------------------------------------------------------------

义工学社”(一耽北京小组)915日座谈简记

915日上午,一耽北京小组在北京大学承泽园茶亭座谈,原定题目《从志愿精神到公民社会——中国公益路径及主要问题》因场地临时变更和现场座谈调整没有充分展开。

本次座谈由逄飞总干事、贾西津副教授(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李博艺(一耽北京小组核心成员)共同主持。

部分人员合影

总干事发言部分内容:

1在社会精神嬗变的过程中,志愿活动领域提供了全体社会人性观察、人性反思的最宽广的路径和最真实的内容,志愿活动领域不断书写人性的闪光和结晶,成为“社会良知的发源地”,是社会教化工作的“一本大写的教科书”。

 

李博艺发言部分内容:

1公益组织,互助互益,特点是无数的小范围兴趣和关注,多元化,生活化,日常化,这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许多公益组织由此发展而来。

2志愿是人心里源自本能的一种意识和力量,或自然释放,或触动激发。社团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无社团,则无社会、无公民。

3在社团里就像谈恋爱,“我愿意”,很重要。只要是“我愿意”做的事,哪怕投入付出再多,我也无怨无悔。只有在“她愿意”的情况下,才可以牵她的手,否则将有难堪的后果。最美妙的三个字是“我愿意”,而不是“我爱你”。

4“我愿意”,即是自主志愿。

--------------------------------------------------------------------------------

草根公益如何记录和表述自己

——总干事在“毛菊公益网页座谈会”上的部分讲话内容

201295日下午,承泽园斯多葛咖啡馆的热烈讨论。

1公共秩序的重建,指向“社会的秩序”、“语言的秩序”和“心理的秩序”。草根NGO在创生大量新鲜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心理事实的基础上,提供了心理秩序、语言秩序、社会秩序重建的生动可能。

简言之,草根NGO在养育道德的涵义和创制词汇的样式,它站在文明社会的起点,是人文化成世界的“第一推动力”。

 

2草根NGO最有价值的贡献是“正名”,在社会混乱、复杂的时期,其他系统很难做到。

 

3草根NGO的自我表达,主要是这三个层面。一是把人讲清楚了,二是把做的事讲清楚了,三是把自己的价值理念讲清楚了。

把人讲清楚,要有大事记,一以贯之的大事记,并透过大事记要讲出创办者的心历路程,甚至是创办者在做公益之前的精神轨迹,都要做一个清晰的梳理,要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

把事情讲清楚,难度在社会是变化的,一个事情的社会描述是不确定的。以基本

价值理念,一定不离于常道、常理、常情。

 

4一个人,是有理想、有态度、有想法的,这是他的精神层面,那么他做了一件事,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注、社会参与、社会认同,是一件社会的事情,这是他的社会层面,同时经过较长期、较深入的过程,这个发起人、创办人和这件有社会关涉、有社会影响的事情以及相互关联的人群、事情,一起表达了一种共同的、事实上的价值指向、价值理念,这是他的价值层面。

 

5网页要表现的三个要点。第一是事实的记录,记录她这几年做的事情;第二是表达,是她做的这个事情在不同层面我们如何去表达;第三是描述,描述一种可能的展望和期许。

做一个网站要有这样一个记录的事实的功能;要有一个根据事实的一种自我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还有在这样一个公共的空间,(基于整个中国社会和公益)对当下的价值和未来的可能的价值做一个描述。

作为一个网站,它不光是一个记录器,还是一个说话的平台,还是一个通过这样具体而微的,这样一个放在中国社会很小的事情,来对今天当下我们生存的文化、社会、公益、人生,有一种认知的态度和有价值的描述。

 

6如实的记录事实这本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然后适当的延伸和表达。这种描述的话语、方式,这种呈现的空间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切的事后的表达,基本上是一个事实创造、事实延伸的过程。

在它的过程当中,作为主持人也好,作为发起人也好,作为参与者也好,它没有任何外在的设定或者一个可能的预期。它就是一个自组织,这种自组织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的。这个是他们的真实状态。

 

7作为这样一个草根性的、一个最基层的(自组织),作为发起者,它的真正的工作量,它的工作最用力的地方,它用在刀刃的地方,在哪方面体现?对这个如果没有认识的话,那么对她做的事情的表达,网页的设计是找不到支点的。

作为发起人,最主要的,是一个心理承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你做事的时候、不做事的时候,早晨、晚上,顺利、不顺利的时候,整个心都悬在上面。

作为发起者,他用他整个的自己的一个心理的、精神的过程,来承受、承担、关照、包容了整个过程相关的一切人事和背后的心理反应,所有的观念的冲突,所有心理上的、人性上的、人情上的、观念上的。他在“消化中国社会”。他所面对的这个人群,他的周围的人群,他们所代表的那种惯性的生活,一切观念混杂的、杂多的东西,他在用他自己的渺小的、微小的,一个人的生命,来尝试整合一种生活观念、价值观。

一个人要面对终极的“天”,或是一个人要面对芸芸众生,他必须承担这种责任,作为发起者是这样的。

 

8作为一个真正的草根,你站在人群面前说话,把自己公开了,把自己开放了。首先,是我愿意为大家做一个什么事情,然后你没有任何有形的边界。你不知道是哪些人,不知道是哪些事,不知道确定的下一步是什么,这些你都不知道。然后你也没有任何支持,金钱、权力一切都没有。你等于自己站在一个突然开阔的舞台上,你不知道它的边界,你也不知道你的基础,你站在哪里。作为一个真正草根事业一线发起者,他的心理状态是这样。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是普通的一个人,要承担、承受一切的心理过程,这个是最有分量的地方。

----------------------------------------------------------------------------

“天地之中——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论坛”简介

922日至25日,总干事在河南登封参加“天地之中——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论坛”。本次论坛以“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为主题,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联合主办,登封市人民政府承办。

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在致辞中说:“中原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和流传文脉,构成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在这举办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论坛,进行交流规划,应该说是得天独厚之地,是不二的选择。河南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在此建立,中国八大古都有四个在此,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中国古代四大文明均发源于河南,河南的地上文物、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居全国前列。中原文化可以说厚重、博远、经典,具有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原文化也有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魅力。中原文化在全国影响进一步扩展,河南已经成为在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所以我们要为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规划,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愿意尽绵薄之力。文明都是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断交流融合而形成的,纵观当今世界大势,风云激荡思想碰撞。在今天进行文明交流,更有必要,更有意义。就华夏文明而言,她也需要更多的了解世界,她也需要世界更多的了解自己。

这次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与传承创新基金会和郑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联合主办,由登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嵩山论坛初事草创。所以我们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多多予以支持,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一个人类文明平等、自由、和谐交流的平台。天地之中,听大河淙淙;平台之上,赏文明百花争妍。不亦快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元朝将中西文化交流推向到一个新的阶段。元朝将中国人传统的西方地理概念从汉朝的西域(从新疆到中亚一带)、唐朝的西天(印度),延伸到了欧洲;文化交流的内容也从以输入印度佛教为主开始转向欧洲的天主教。元朝以后,中西文化交流的对象逐渐转向欧洲,而天主教作为欧洲宗教文化的主体成为中欧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儒耶文明对话的新格局开始形成。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高艳丽:“从对Walter judd中国观的探讨,也将细微地透视出美国在华传教士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20世纪中美关系史的生动曲折,与此同时,也将进一步表明,东西方文化的渗透,交融与影响是相互的:新教传教士们希望将基督教的光辉带到中国并改造中国人,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不可能总穿着防水靴,他们也将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改造。个人认为,作为自由派传教士,Walter Judd的中国观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意识形态和时代的局限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 “对话文明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学系教授王邦维: “地球是圆的,地球上不存在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心,所谓天地之中,即使最初只是一种地理想象的表达,但其后更多,甚至完全成为一种文化,乃至于政治红着宗教意义上的表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印度,所谓的中国天下之中都不过是在自己族群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观念。我们有过中国中心论印度中心论,同时为此而有所争论。在世界的另一端,在基督教的世界里,至少有过巴勒斯坦中心论这样一种说法。而且天地之中这种观念,还可以更加地抽象化。当它被抽象化,成为一种文化心态以后,就被附加了更多的意义。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翔海:“‘是一个本身有着丰富的义涵同时又在传统社会中涉及面非常广泛的问题,因此,在它的旗号下,既包含了高妙的理想性境界,也不乏感人至深的美德美行,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并不美好甚至颇为丑陋的东西。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之中,儒学及其所影响下的的确起到了某些宗教性的作用,而且宗教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人生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功能,那么,当代中国文化中宗教性功能的结构性空缺就是应当引起关注的。而作为对传统的中国人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与儒家式的终极关怀,有没有可能依然在现代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中发挥某种安身立命的作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志田:“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个人无意在其间作什么价值判断。人类的历史太悠久,有文字以后也已经好几千年,我们生活在这长期积累之后,只要把历史视为思想资源而不是精神负担,就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文明取长补短,产生出一种相对均衡、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都能长期和谐共处的取向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农耕文化对自然资源和人类能力有限性的认识,不仅应认真反思,也的确是可以汲取的重要思想资源。

--------------------------------------------------------------------------------

北京义工小组宋云芳参加高占祥《新弟子规》发布会

 

1018日,总干事助理、一耽学堂北京义工小组核心成员宋云芳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举办的高占祥新书《新弟子规》座谈及发布会。

该书在秉承传统《弟子规》形式的基础上,再一次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讲解了新时代的弟子为人处世、成才立业之道。据悉,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调查和访谈工作,前后易稿30多次,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文化学者的严谨。

《新弟子规》全书分“朗诵篇”和“注释篇”两部分,体现了四个完美的结合: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中国教育弟子的良训与外国教育弟子的良训结合起来;将“可读性”与“可行性”结合起来;将“守规矩”与“扬个性”结合起来。人大出版社还为《新弟子规》专门配备了学生版,依据儿童接受知识的特点,设置了两个虚拟的主人公;书中每讲都设置了“故事会”、“书声朗朗”、“延伸阅读”、“请你思考”、“读一读,写一写”、“精彩回眸”等栏目,集中凸显了工具性、人文性和趣味性。该书将传统文化用鲜活的形式加以表达,指导青少年如何去生活、学习,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必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而又深远的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在当前文化大发展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变成能推动中华文化振兴与发展的推动力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高占祥先生积极探索把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紧密结合,在追求其作品学术价值的同时更重视教育功用,并在形式上与时俱进,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贡献。

作者简介:高占祥——193511月生,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摄影家。现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曾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河北省委副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高占祥好文学、善诗歌、懂戏剧、醉书画、爱舞蹈、迷摄影,出版有《人生宝典》、《人生漫步》、《文化力》《咏荷》等文集、诗集、歌词集、书法集、绘画集、摄影集共70余部。(以上内容引自人民网报道)

-------------------------------------------------------------------------------------------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