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新闻简报2012年第一期

目录

一 开启新一期的生命——总干事在华南农业大学和青年义工朋友座谈简记

如何加入义工——总干事给山东日照国学爱好者张本江的回信

建立大学生社团——总干事和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王清碧通信选读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一种社区动员的生活组织形式——写给孩子们的家长

青年晨读是一个“学团”的实验——总干事和杨海锋通信

(附杨海锋推荐:薛仁明——关于两岸读经(节选))

让教育理想落实在细节中——“2011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专题(部分)

1年会简介及相关视频推荐

22011年教育公益组织年会回来的反思(中国麦田计划·种子)

3、总干事发言PPT:志愿行动的人文教化功能

《王凤仪伦理思想文丛》(横排简体2011版)出版及赠书、售书通知(附版权使用声明)

…………………………………………………………………………………………………………

开启新一期的生命

——总干事在华南农业大学和青年义工朋友座谈简记

20111218下午,总干事逄飞与华南农业大学青年义工朋友座谈。华南农业大学法学院教师、鄱阳湖读书小组创办人唐元平,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杨玉昌、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松才及李惠琼、吴升鹏、蔡志鸿、赵文霞、宁雪梅、夏业伟等二十余人在座。

1关于“公益修身”。

在物质时代及消费主义社会,公益是最高贵的精神和心灵事业,以及自我救赎、提升灵魂的通道,因为公益的本质是生命觉悟。

我所说的公益不是比方法和能力(但是我们也是有方法、有能力的),而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生活的态度,是公益修身,是在公益中如何成就人的内在性。公益要做事,但是做事也离不开修身。

现代中国,一个人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具有社会反思和人生反思的内容,

并且这种反思根本上是一致的,“公益修身”就是这种自觉基础之上的实践。

2 关于“目前中国社会”。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慢慢苏醒。中国社会正进入“初始活跃、适度活跃、局部活跃的开端时期”。

这几年政府比较困难、比较困顿,而且还会持续一个时期。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提出了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邓小平先生三十年前划了一个圈,大家搞经济建设,今日他若在世,也还会再划一个圈,就是社会建设。因为很多问题积蓄着,解决不了,拖着也没有办法了,就必须开启一个新的领域,空间换时间。时空转换之间,能不能转出生机,关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目前政府还是被动的。在第一个十年,这两个方面可以说都是民间社会走在前面了。政府作为目前多属于表态性,方向和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实际看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一致的,应该有宏观战略上的共同观照。政府还没有认识到,但是早晚要认识到,它现在是被动的,但是将来它终归也是要主动的。毕竟,它是“以民人为天”的立意。

3 开启新一期的生命。

我是七十年代人,和许多在座九十年代朋友,算是两代了。但从文化生命的年龄和社会发展的时期来说,我们是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转化时期,同时也共同经历着中国社会大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我们的任务是做一个开端,做一个铺垫,做一个准备,为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做一个深度的扎根的探索与实践,这就是我们这几代人的使命。这个使命,简言之,我称作“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学堂在2002年就明确提出“文化+公益+青年”)。第一个十年,是按照“先天的道”的要求来行的,天还没亮,暗夜心独明,一盏心灯来走路;第二个十年,天蒙蒙亮,是要把“道的理想”与“社会的事情”做一个结合,初步的尝试;第三个十年是做一个普遍的有形制的安排,等等,到我们这一代人六、七十岁的时候,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都会显出一个基本的轮廓样子了。

2012,开启新一期的生命,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4 关于“青年晨读”。

文本内涵的显现是一个现实的过程。

“声音”可以提取“文字”中的力量,但还不完全,还没有着落,还很初步,必须落在“人群”当中,实现精神对话、古今交通。

高校青年晨读,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尝试,尝试建立一个“学团”,这很有挑战性,这是要求我们把“道”的内容和中国文化精神做一个根本揭示,需要高度智慧和深刻实践。做青年晨读的义工,就是在修道、学道,就是在悟道、行道。

------------------------------------------------------------------------------------------

如何加入义工

——总干事给山东日照国学爱好者张本江的回信

2011127,山东日照国学爱好者张本江来信问能否加入义工团队,1212总干事回复如下——

张本江:你好!

欢迎加入义工队伍,从名义和心里的自我认定上,只要你有清楚的意愿表达——“我愿意做一个义工,你就已经成为义工,这种愿意将成全你的行动,使你心中的力量真正的实现出来。

简单直接,就是这一念,真实的意愿,将开启有意义的生命过程。一念生信心,就会有持续的行动、做事、实践和不断的反思、观照、觉悟。

我曾和青年义工朋友交流,反看我走过来的十一年的义工过程,也是在这一念心之中。所以,学堂对于各界朋友参与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做公益、做义工,没有外在的各种限定和要求,没有门槛,人人可做,人人可行,但是又有个内在的明示,即对于做义工要有清醒的一念心即使只是一时之间的口头上的或者文字上的表达——“我愿意做一个义工,这仍然有高尚的价值和意义,从内心来讲仍然是最值得珍贵的。

告诉我你的通讯方式和邮寄地址,学堂送你一些资料供参考,希望你结合自身和本地的情况,尝试做一些可行的公益活动。我们可以随时交流,我的经验是为你和其他愿意做义工的朋友服务的。

山高水长,一路同行!

--------------------------------------------------------------------------------

建立大学生社团

——总干事和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王清碧通信选读

2011127,广西中医学院11级研究生王清碧来信——

…… ……我还是抱一线希望给你们写信。我是来自广西中医学院的一名2011级研究生,我们学校本月即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人,我为自己的专业和大学感到骄傲和自信,假如还有机会选择大学,我想我还是选择中医。我想,你们对中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和境界,也许达到了我不能仰慕的的高度。我很早就听说了一耽学堂,今天终于有那么一个机会跟你们接触,倍感荣幸…… ……

我想我们学校也应该有像你们的这样一个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医,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的公益组织,作为中医药大学太有必要了。我们学校有大家都知道的在中医界、甚至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老师,他就是《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老师。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刘有生善人曾两次到我们学校讲学,还有王善人的曾孙女王元五老人也多次来我们学校、来我们南宁。现在,刘力红老师的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王善人的学问——性理扶阳,他的研究生必须要亲往刘善人的老家学习,可见我们中医学院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非常的浓厚。现在缺乏的就是像你们这样一个大力推广传统文化、中医的团队,我相信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我们需要你们的支持…… ……

我们正在学校准备成立一个组织,就是希望成立之后,每个学期为同学们举办至少两场有关中医或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我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以便用你们的影响力,更加有利于在我们广西的高校及社区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医,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的活动。我们绝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我们有这个想法也是有一段经历的。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学校几个经典中医爱好者成立了一个经典中医学习小组,每个周集体学习一次,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有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我们也在学校举办了两场讲座,一场是有关中医的,另一场就是关于王凤仪善人的学问,反响非常好!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愿意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尽己之力、以为众也!我们愿意不断抛弃自己的私心和无明,期望你们支持我们!…… ……

总干事1212回复——

王清碧同学:

来信收到,迟复为歉!

…… ……我们将尽可能支持你们的活动。…… ……名实无悖,其事可行,有利于你们的实际工作就好。

希望青年文化公益事业通过你们的努力,在广西中医药大学落地生根,并且带动一方社会人文教化工作。一代青年人生自觉,开启民族使命自觉,社会改观、国家进步由是可以期待。

把你的通讯方式和邮寄地址告诉我,学堂寄些资料供参考。并请附上简历。

--------------------------------------------------------------------------------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一种社区动员的生活组织形式

——写给孩子们的家长

近年来,我们的朋友中许多作了爸爸妈妈,孩子也慢慢都有三四岁、四五岁,于是就有人不断的来问,问如何在住家附近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是参加一个培训班,还是送到“专门侧重国学的幼儿园”,或是自己办一个“私塾”,或者,学堂能否派一名义工来,等等。

这一个看起来不大不小的难题,许多家长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或者尝试了而不满意、不成功。反思“读经热”的弊端,为什么一些民间的传统文化教育实验走了弯路,就是犯了“只见书、不见人”的毛病,读的是“望天书”。这一个方向问题,需要大觉悟。

“传统的文化”要成为“今天的文化”,非经过“生活的转换”不可,非经过“社会化、大众化”不可,舍此别无正途。大地无水滋润就要干裂,参天树木没有营养输送也要枯萎,没有一种合适生活形式的创造生发,传统文化不能延续发展,现代人类社会也不能实际受益,彼此两截而不相通。

文化传统需要学习传承,宗旨既然已经明确,当特别要考虑现实的形式,甚至这是文化自觉的首要的体现。我们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需要一种社区动员的生活组织形式,以道义精神为一贯的主张(志愿者、义工和公益),发动老中青少,动员家长和热心人士,同时对于此项活动要有充分认识和清楚的定位:

1做一个社区实验;

2组织一个家长学习会;

3办一个孩子们的公益活动小组。

以上供各位家长和广大社会人士参考。

--------------------------------------------------------------------------------

青年晨读是一个“学团”的实验——总干事和杨海锋通信

201215,总干事赴浙江杭州参加唐鼎峰和孔青婚礼。当日下午,唐鼎峰和孔青组织杭州青年文化公益事业义工和朋友在“青藤茶馆”雅集,浙江大学教师杨海锋、浙江社会科学院李旭、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旭东、“朝夕学社”事业创办人李博艺及黎丹颖、李惠琼、杨树新、马琳、罗清林、余王琴等人在座。

 

左起:李博艺、逄飞、唐鼎峰、黎丹颖、杨树新

201216浙江大学教师杨海锋来信:

逄飞你好,我是杨海锋,很高兴昨天能与这么多一耽学堂的朋友见面谈心,受益匪浅。一群真诚而有公益心的人在一起,生命的确是可以相照而更明亮的。

昨天说到儿童读经与中国民间心理酝酿的关系,想起台湾薛仁明先生前阵子发给我过一篇文章《关于两岸读经》,和你的想法有相合之处。他的其他一些文章,以及那本《胡兰成:天地之始》,对中国民间有很好的体认,颇受启发。

欢迎再来杭州!山高水长,一路同行!

 

201217总干事复信:

杨海锋兄好,昨日晚间到京,旅途匆匆,两日往返,虽有小劳,却无疲惫,一者义工结婚,是最高兴事,二者和各位杭州朋友终于见面一叙,没有多谈,但中心相通,知道将来此道不孤。

薛仁明先生文章今早起来看了,这位朋友是清晰人,真难得,若生在大陆,相信不但可以剖判明细,而且一定会找出生机之路。

高校晨读没有时间深入交流,不过你心中已有一个较稳当的分寸衡量,实践中来,轻易的不会失略,相信会更好。鼎峰晨读方面是一点点扎实过来,学理和组织都很清晰,他原先在学堂和中国人民大学带读,影响了北京的一大批人。

我简单体会,青年晨读是个小实验,小中见大的人文社会实验,是一个建立学团的实验,是要在现实社会环境中最为见出中国人精神力量的实验,最要功夫。原典一个向上提掇,接上文化传统,公益一个旁侧牵动,连着现实关怀,中平是我一个道义精神,滚涌源出。这格局就是我们修行做事、公益修身的恰当处置。

在这一期生命中,中国文化要有大用,然而目前社会浮泛者多不关痛痒,只是拿来说话,或有完全不相搭的;但道诚非虚拟,条条接引,必渐渐有成实秀。与各位君子共勉。

 

附杨海锋推荐:薛仁明——关于两岸读经(节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3518700100v7st.html

    …… ……

然而,虽说反对读经之议论,多半不对,但是,现今之读经,也仍有些问题。

首先,道学味太重。“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清末以来,中国文化之倾颓破败,固因外力入侵,但根柢说来,更是因为自身之病重疴沉。自宋以来,过度尊崇儒家,又极度谨小慎微,读书人遂拘隘难伸,气象渐失。要不,耽溺于风雅之事;要不,萎死于琐碎道德。于是,那口诵圣人之言的道学先生,摇头晃脑,非腐即酸,个个成了孔子批评的格局既窄心量又小的“硁硁然小人哉”!

结果,“五四”以来的反传统,并没有将这股酸腐味给洗清涤尽;相反的,在极度反传统的“文革”之时,其伪善,其虚矫,让那道学精神吊诡地借尸还魂,甚至,还更堂而皇之,更蔚然大观。而今,“文革”往矣,但那道学气息却未随之而去,在这波护持传统的读经运动中,仍依稀可嗅得那份酸腐陈味。这些主事者,多半道德感过深,使命感太重,整个生命,仍然过多不必要之紧绷。生命若无法舒展,格局又无法打开,那么,读经再多,也是枉然!

正因这种窄隘,现今读经,遂多蹈宋儒旧辙,仍过度以儒家为中心,更过度紧盯四书。因此,今年台湾的高中课程,恢复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遂引来莫大之质疑。这些质疑,撇开政党恶斗的去中国化论调不管,最关键的是:既名之曰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就理应儒释道三家均衡介绍。孰料,主事者完全是道学心态,只读四书,不及其他。面对外界质疑,除了用篇幅有限这种不成理由之说词搪塞外,还觉得自身一片赤忱,竟饱受无情无理之攻讦,遂处处防卫,更自觉委屈。读经若读成这种卫道心态,其实,不读也罢!

现今读经,另一个更根本的困境是,脱离了原有的文化土壤。因此,长久看来,成效难彰,理想难期。

……他(指王财贵)早期推广所说的读经之效,今日看来,却有些言过其实,明显过度乐观。台湾读经大兴,迄今已逾十余年;彼时读经之孩童,今多已成年,最当勃然兴发之龄。若依王先生当年所言,此辈青年,理应斐然成章,早该熠熠生辉了,但证诸事实,却完全不然。此辈年轻人展现之气象,与读经之第一义该有的胸襟气宇,实在远不相侔。即使是最表面也清楚可见的所谓国文程度,都很难说已经超越了未受读经洗礼的四五十岁那辈,更遑论再长一辈?

读经,本是为了成人;读经,本是为了成为通达事理、性情平正、自知知人的朗豁之人。然而,两岸读经,尽管如此一片骚然,但离此目标,却其实迢遥。问题核心是,目前的读经,并没有深植于该有的文化土壤,只像是种子撒在沾了水的棉花上,当然可生长,也看似清葱翠绿,但总难以期待枝繁叶茂,绿荫满地。

所谓经书,本是植根于自然、植根于文化土壤而生之长之茁之壮之的烨然硕果。读经,欲有大成,原该同古人一般,天生地长;亦该如古人一样,厚土深培于悠悠人世。否则,读再多的经,都只是拾人牙慧;背再多的经,都仍只是孔子嗟叹的“苗而不秀”与“秀而不实”。如此读经,若当学究,容或可行;欲成志士,则断乎不能。现今文化土壤,经此百年斲毁,当然饶富不比当年;但真可植根之处,其实仍多;“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譬如台湾民间之四时祭仪,又如神州各地之戏曲说书,再如两岸皆然之庶民之勤奋笃实与活泼豁达,凡此种种,都足以让经书接得上源头活水。有志之士,若能留心于此,则读经之事,方能可长可久;读经运动,更可气象一新!(作者系台湾作家、学者)

--------------------------------------------------------------------------------

让教育理想落实在细节中

——“2011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专题(部分)

本次会议感言: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公益、义工团队代表二百余人相聚在广州“2011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这是一次盛大的、鼓舞人心的聚会,它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最真实、最有活力的生命形态。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过渡时代的一个丰富而有代表性的精神样本。尤其是青年人,参与文教的志愿者、义工工作和公益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也更深入和有自己的思考,开始有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反思,是好的趋势。这种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将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先进性力量,因为它代表了最大多数有良心社会公众的心声。

---------------------------------------

1、年会简介及相关视频推荐

由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灯塔计划、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11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2011121617日(周五、周六)在广州大学城召开。本次年会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同时涉及其他教育主题),倡导让教育理想落实在细节中。年会秉承共同成长理念,设置展览、信息激荡、资源共享的环节会议当中各教育公益组织展现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现状的综合图景。议题包括:
  农村教师支持:公益组织如何对承担着中国义务教育主体任务的农村教师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帮助与支持,促进其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志愿支教组织转型:从志愿者的暑期支教到长期的支教形式,从补课式的支教内容到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伴随大环境的变化,公益组织在不断尝试寻找新的方向。
  课程开发: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探讨具体的课程项目,主要关注乡土认同、艺术教育、自然教育、公民教育、阅读推广、体育教育、戏剧教育等,将为各组织展开多元视野的分享。
  儿童成长:从单单关注学生的学业,到关注学生的身、心、灵全面的健康成长,这个领域公益组织可以做得更多。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在学前教育成为教育主流声音之时,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该如何发展,社会力量如何将专业资源整合并推广,已有机构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视频: 2011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主题发言——杨东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DI1NjY4.html

视频: 2011年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主题发言——梁晓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TY4NDY4.html

视频: 2011年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主题发言——张守礼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DU2Nzcy.html

视频: 2011年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主题发言——赵志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DIwNzUy.html

视频: 2011年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主题发言——逄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TQwMzk2.html

视频: 2011年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主题发言——问答环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jM4NTg4.html

视频2011年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信息激荡——基于互联网的多样化教育(安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wMDQwODIw.html

视频儿童音乐剧《流动的心声》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1NDI5NTg4.html

视频: 2011年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总结——杨东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wMTE4OTky.html

本次全国年会文档及视频资料请直接点击http://zt.ngocn.net/1216/index.html,特别向每一位青年文化公益事业义工朋友推荐,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参考。)

---------------------------------------

22011年教育公益组织年会回来的反思

中国麦田计划·种子
http://bbs2.mowo.cn/viewthread.php?tid=74167

1617日,代表麦田去广州参加了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本次年会参与机构共100家,来自全国各地。大会除了开会的内容,还安排了非常多的时间分不同主题进行探讨,展示。而麦田也在16日下午的志愿支教组织模式转型主题中,做了一个分享。

说实话,这次参会给我的触动挺大的。我的分享题目叫麦田计划转型中的实践与思考。说是思考,但我自己的感觉,思考实际上是非常少的,更谈不上总结。

而在这次年会接触到的一些公益组织,他们却带给我很多反思。比如担当者行动,他们一直致力于图书角的建立,并且开发了图书角管理手册,简单的图书角管理制度,加上每本书一页的借阅记录表,方便记录,同时也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哪些书是孩子爱看的,而哪些书又无人问津。甚至,还可以预约借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没有把这个东西藏起来,而是把电子版的资料公布到网上,所有需要的机构都可以下载,然后换上自己的LOGO,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了。

再比如彩蝶计划,他们几年来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收集不同方言的童谣,经过筛选以后,为每首童谣配上线条图。然后,这个资料也是与所有公益组织共享,只要你承诺只用于公益,就可以免费拿到他们的电子资料,然后自己印刷出来,发放给小朋友,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一边学习全国各地的童谣,一边进行一些简单的填色画画。

另外,彩蝶计划的负责人名下分享了一个中国儿童领域民间公益图谱,他把关于儿童的公益做了一个分类,并把每个类别中可以做的项目也罗列出来,并且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这些项目目前受到公益组织关注的程度,这样,我们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有哪些项目已经得到了密集的关注,而哪些方面还是空白。

好友营支教,他们做了一本厚厚的画册,内容是关于好友营的介绍和支教过程中的一些故事,照片。这让我想到了麦田的图片展。记得很久以前,莫凡就说过,上海想做这样一本画册,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做出来。反观麦田在多年来情况,每次参加各类公益组织活动,我们能够拿出来展示麦田的,除了宣传单,就是周年画册,而周年画册总是不能全面地反应麦田的信息。而当有人问起我们有没有一个全面介绍麦田的资料的时候,我们只能无奈地回答:暂时还没有。

……还有很多,很多机构都沉淀了一些精髓,一些成果,一些别的机构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是一种精神,也许是一种工作的方法,也许是可以轻易复制的成果,总之,这些都是好东西,是很多机构都需要的东西。

细想麦田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我们资助了近四千个小孩,建了13所麦田学校,300来个图书室,200多代课老师,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志愿者团队,每次活动都是呼啦啦地一大片橙色汇集到一起。这些都是麦田的优势,是麦田的特色。但是麦田做了这么多年,却缺少了很多东西。就像莫凡说的,在过去的六年中,我们一直在做搬运工人,把这里的资源,搬运到那里,而我们现在要转型,做技术工人,要把事情做得更深入。我想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就是感觉我们醒悟得太晚。

回想麦田这几年,我们多次尝试去做麦田手册,却次次都以失败告终;我们的麦田期刊,在做了两期以后又无声无息;我们有很多的制度,规则,操作流程,目前都还是处于言传的阶段,没有具体成文,没有可以呈现出来的东西。再往高一个层次说,我们没有把麦田的一些精髓的东西总结出来,作为麦田有别于其他公益机构的宝贝而分享给大家。说到底,麦田就是一直在做事,而疏于思考,疏于总结,疏于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提高麦田自身的层次。虽然不论走到哪里,提到麦田都能获得赞美一片,但我想我们真的需要沉淀下来,把我们的宝贝总结出来,分享给公益同行,这不仅是对麦田的发展负责,同时也是对我国公益发展的一个贡献。

---------------------------------------

3、总干事发言PPT:志愿行动的人文教化功能

一个真诚的志愿者、义工,除了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勇气、力量和作为,同时还有他内在的精神一面活动。这些精神性活动的过程和内容,一定程度上,逐步汇聚成为一种现实的人文关怀、教育理想,乃至于形成一种自己的生命思考和人生哲学,由之而更进一步,将产生更高一级的精神活动,即有意识的要求与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资源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与对话。

这种充满着人性思考、文化自觉和历史感的“志愿精神”及其公益实践,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阶段和社会建设时期,具有特别明显而且重要的人文教化功能。

  

现在是需要做“志愿精神”总结、提炼工作的时候了,只有这样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才能够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并以之来规划使命自觉基础上的未来方向、内容和形式。

对“志愿者”和“义工”适度区分的必要和价值。

前提是深刻的志愿精神实践或者义工精神实践。

 

关于“志愿精神”。“儒贵立志,佛贵发愿”——志愿精神起源于西方公民社会,而从其身心意识发生和道德修养作用来讲,却与中国文化有融贯相通之处。志愿精神最可贵在自发自愿,是“立自己的心志”、“发自己的愿心”。人都有一颗心,根本力量就从这颗心来。一般说,这颗心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其实都是一种自我觉醒的心。

志愿的根本在觉悟,觉悟的根本在践行。暗夜作光明,病苦作良医,行动力、行义的力量和有意义的作为,都是从“人性人心的感格相交”当中得来,都是从生命的反省和觉照当中得来。

从心理认知上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尽我心,我尽我力;第二个阶段—— 知我力不足,我尽我心;第三个阶段—— 知我心无悔,我尽全力。

知与行合一,知与行相应,如是则尽其心,如是则知其性,如是则知天。

                                         

因而从践行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大致分为三层递进的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爱心奉献的志愿精神”;第二层境界是“反求诸己的义工精神”;第三层境界是“勇毅担当的道义精神”。

志愿精神经过不断的深刻的生命反思、社会反思,形成义工精神、道义精神,义工精神、道义精神是志愿精神更深入、更丰富的内容。

就此而言,“志愿精神”本身即是“公心天下,道义为先”的中国人文精神传统在当代的鲜明体现,内在的包含有道德修身的人生观、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和社群和谐的社会观等基本内容。 

  

 

 

 

 

--------------------------------------------------------------------------------

《王凤仪伦理思想文丛》(横排简体2011版)出版及赠书、售书通知

20111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王凤仪伦理思想文丛》(横排简体2011版)包括《诚明录》、《笃行录》、《家庭伦理讲演录》,三本内容合为一册,文字再经仔细校订,为目前学习、了解王凤仪思想的最好资料与最佳版本,欢迎社会各界阅读使用。

学堂义工有需要者,一人赠送一册。外地义工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北京义工来学堂自取;

向在各城市、各地区开展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活动的志愿者、义工团队赠送若干册(根据活动规模数十册至一、二百册不等);

向全国各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社团赠送本书(1-5册),有需要者请与学堂办公室联系。

以上赠书由天津义工陈开砚、陈政出资赞助。

同时,为支持全国各地文教公益活动,面向各相关团体以三折团购价格出售(本书标价25元,三折为7.5元)。相关事宜请与天津义工陈开砚联系(手机:13820750758,电邮:

                                               

附:

版权使用声明

一耽学堂图书室编辑出版《王凤仪伦理思想文丛——诚明录、笃行录、家庭伦理讲演录》(逄飞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简体横排本)既是为社会各界人士更好了解、认识和学习王凤仪思想,也是为更好带动、鼓励和推进今日中国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志愿者、义工和草根公益事业的发展,本书版权之一切使用概本此一目的与宗旨,即以公益版权促进公益事业,以公益事业促进文化事业。

所有相关工作全权委托天津陈开砚负责。

特此声明。

                                                                                             一耽学堂办公室

                                                                                                      2011-11-30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