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新闻简报2011年第七期

目录

给高校青年教师陈哲云的回信

近期媒体文摘及点评

1、民政部:街道办撤销是趋势 居民自治将得到强化(《京华时报》)

2、社会创新管理意见出台 限县团级以上干部阅读(中国经济周刊网)

3、百家姓慈善基金会自发成立 83岁老婆婆捐钱助人(《钱江晚报》)

4、中央综治委更名 周永康强调加强社会管理(新华网)

5、李长春在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暨第八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6、中央文明办副主任回应国人道德滑坡说法(中国新闻网)

《儒學是毒品,別碰!——我在讀經班的日子》(台湾 格瓦推)

华南农业大学鄱阳湖读书小组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义工 黄志雨)

简讯二则

…………………………………………………………………………………………………………

给高校青年教师陈哲云的回信

917山东青岛理工大学青年教师陈哲云来信:

一耽学堂,您好!我是青岛一所高校的教师,我很认同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对社会、学校风气的改良作用,也很希望自己能做些事情,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播传统文化,只是不知具体该怎样做起?怎样做才合适?希望得到您的指导!若方便,请帮我推荐合适的老师,我希望跟他(她)多多交流!

 

918总干事回信:

陈哲云好,收到来信。

你有这样的想法和志向,值得赞赏和鼓励。

先有两点和你交流:

1 青年是一个民族的腰杆子,培养青年、引导青年宜“导之以道”、“导之以正”,以提振正气、涵养道德为主。

青年人又最容易困惑,一个是人生,一个是社会,是他们主要的问题。因而,学习文化和实践公益,是高校青年工作的两个根本方向。多接触、多学习文化典籍,思考人生生命的真相和价值,体验、会通、求证明、求有自得之乐,接近于“知”;多尝试、多实践公益活动,了解人群和社会,服务、奉献、感恩、认识自己,接近于“行”。

“知”、“行”参辅相助,工作就有意思了。

2 传统文化在今天做一个社会的心理动员。因为社会人心冷到极点了,黑暗了,散失了。在社会人群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如何的聚起一点光和热,这是我们的任务。务必的要有一种生活团体的意识。传统文化的认知、新生与发扬,和这种普遍的社群的、小团队的成长是紧密一体的。这里许多深妙之义,真切的实践了就能体会到。

传统文化学习不能灌输,可以讨论而且要讨论、要有怀疑精神,青年的生命,就在可以发问、可以怀疑;有真心愿意陪伴青年走一程路的老师,这是他们最渴望的。

有一个“以道期许、以道自任”的教师做领头,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就有可能改观。

这些年,已经有一些教师,身体力行,以道义精神来推进青年大学生和相关社团的文教公益活动。如河南信阳师范学院程林、延安大学秦艳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戴传江、华南农业大学唐元平、中山大学杨玉昌、吉林大学翟奎凤、浙江大学杨海锋等,学堂网页上有一些资料,你也可以和他们联络。

青年晨读活动可以供你参考,若能够推进,学堂寄赠一些资料供你参考使用。还有其他内容,一并在学堂网页上,可以翻一翻。具体问题再谈。

…………………………………………………………………………………………………………

近期媒体文摘及点评

总干事前言

义工工作是社会工作,一个义工总要拿出一点时间,研究我们的社会。

我们必须认识中国社会,当然,这有一定难度。中国社会在变、在发展,而且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发展。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而且是必须认清这种变化、发展的大格局、大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够创造出时代的价值。

只满足于一般的看电视、翻报纸,再议论一下、发发牢骚,这是有钱有闲人和一些教授、知识分子的水准。我们则不然,我们生活在底层,我们头脑里没有僵硬的概念,我们感受更多的痛苦,我们清醒的前行,我们在坚忍中磨练自己,我们努力的抬起头来要看到一片天,悲天悯人、忧伤时事我们会流泪,但我们也是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一群人。

草根,是一个有着时代使命的精神部落。

草根应当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草根应当有自己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智慧观照,草根应当有一条可以走的路,草根应当有许多的办法,他应当有他自己的生命哲学和生命实践。

第二个十年,“从社会的外边”到“社会的里边”,要发生一种普遍的联系与结合,在“社会的里边”做工作,与社会结合,内化于社会,结构于社会,参与社会的变化,推进社会的发展,引领社会的先进,创造社会的价值。

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必由之路,并且由此而发生、显现中国人文教化事业的真实进程、中国本土公益事业的真实使命、中国民族现代复兴的真实价值。

 

1、民政部:街道办撤销是趋势 居民自治将得到强化

《京华时报》 20110905

谈问题

街道只是个“二传手”。

街道将大量的工作交给社区,直接导致居委会行政化严重。“居委会成为政府的腿脚,自治的功能大大弱化。”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副司长王金华说,中国城市的管理层次比较多,一个市就有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市、区里布置下来的任务,街道转手开个会,再布置给社区,街道起的只是个“二传手”的作用。

  “由于管理层次比较多,人、财、物到街道这个层级基本就下不去了,大都被截留在街道以上了。”王金华说,社区没有手段、没有服务资源、没有财力,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只能往上反映,“上面重视了就能及时解决,不重视就可能一拖再拖,到最后不了了之。”王金华认为,“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是我国城市管理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最大问题。

  同时,街道和社区的很多功能都重合,街道也具备社区管理的职能,社区也具备社区管理的职能,“但谁去做这件事呢?谁把这个事情做实了?”王金华说,这个问题在过去始终没有分清楚,即使分清楚了也没有落实。

  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街道只是个“二传手”,大量的工作任务被交给社区,直接导致居委会行政化严重。王金华说,按照法律规定,居委会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现在其大量精力却是放在处理上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交给的各项任务,没有时间去组织居民开展活动、了解基层民意、化解基层矛盾等,“居委会成为政府的腿脚,自治的功能大大弱化。”

   谈应对

  撤销可强化居民自治

  “一个城市管理层次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王金华介绍,今年4月,民政部组织专家论证,对铜陵撤销街道办的这种做法都非常肯定,“这是城市管理中革命性的一种变革。”

  王金华说,一个城市管理层次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铜陵减少了一个层次后,信息上下互动交流更快速了,对各方面的诉求可以及时反馈,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效率。同时,1954年颁布的《街道办事处条例》在2009年由全国人大宣布废止,“这个条例废止后,(撤销街道办)在法律上没有障碍了。”

  王金华说,铜陵的改革显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治能力通过强化社区以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王金华表示,社区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居委会主要的功能则是组织居民开展活动、开展自治等,居民自治事务就是要由居民居委会来组织落实。

  “铜陵的探索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王金华说,特别是目前社会矛盾凸显期,老百姓诉求多样化,让社区强大起来,把社区的功能和效用发挥起来,可以快速地对居民诉求做出回应和解决,把矛盾化解到基层。

  谈未来

  今后有望在全国推广

  铜陵改革最终评估效果好的话将会在全国推广。街道办取消是一个趋势,“这是肯定的”。

  王金华说,安徽铜陵铜官山区的改革刚刚实行一年多,全市也是在今年1月开始全面跟进,有些改革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也需要民政部进一步评估。

  民政部将对铜陵铜官山区试验区进一步观察、跟踪,“最终的实验效果好不好,要看老百姓是不是满意,是不是肯定这个做法,这是最关键的。”王金华表示,从目前各方面的反映来看,改革还是很有成效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王金华说,居民满意度需要有一些支撑指标,比如办事是不是方便了,过去办事怎么办的、有哪些环节、服务态度,环节是多了还是少了,服务态度好不好等,“居民满意是一个主观方面的感受和评价,我们还会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评估指标,比如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跟居民联系情况等。”

  王金华透露,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民政部负有重要职责,目前也正在研究贯彻落实的措施,铜陵试验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王金华同时表示,目前贵州省的贵阳全市、湖北省的黄石市一个区也在试点撤销街道办的工作,各地做法在改革的具体细节上可能会有差别,但主要的思想就是减少管理层次,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强化社区的功能,把管理中心下移到社区,使社区管理到人、到物、到事、到位。

“我们会在对铜陵改革效果评估总结的基础上,再决定是不是推广,毕竟上升到民政部层面,影响的就不是一个省一个市,而是涉及到全国整个管理层次架构的一个改革,还是要非常慎重的。”王金华表示,如果最终评估效果好的话将会在全国推广,但街道办取消是一个趋势,“这是肯定的。”

[点评]: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既是中国文化智慧的鲜明体现,也是普遍应用的人生哲学。我国现有社会管理主要还在党委政府行政管理这一面,与成熟社会自主管理一面还有相当距离,其势有如此岸彼岸。现在是一个适当的时候了,但是我们的党委政府做的还少、还不够,要补很多功课,除了眼前已成痼疾的不得不除的问题,想一想,还有多少该做而没做的,就那么拖着,当作看不见,一定要等形成公愤、“神人共怒”了才能去“考虑考虑”!自觉的做自我检查,自己改革自己,有态度,还要有行动。取消街道办,是社会管理方法的一种改变,比较主动,虽然还在试验阶段,可以赞一个,老百姓认可,希望真正做好。

 

2、社会管理创新意见出台 限县团级以上干部阅读

中国经济周刊网 20110920

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

正视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时不我待。中央其实早已做了周密的安排。

“完善社会管理”这一概念,最早出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

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管理创新从政策层面实现大跨越,是在2011年。

219,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一词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3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而让“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中国政治事务中炙手可热的新名词,却是7月份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正式文件。因为没有对外公布,这份文件带上了一些神秘色彩。

中央文件的四个关键词

《中国经济周刊》独家获悉,今年7月,《意见》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并没有完全公开,仅限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才能看到。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该文件的内容其实就是将219日、20日胡锦涛和周永康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综合起来的一个政策性文件。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四句话: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在高小平看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主要是从民生的角度,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社会运行得更加和谐。

“社会协同”,首先是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政府要加强监管,让社会组织各自把责任承担起来。其次是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以及基层街道社区、农村等。第三是政府的管理和社区的互动。要更多地发挥社区的作用,支持、引导社区进行包括养老等事业的发展。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管理是大家的事情,大家都要参与。“无论是民主党派,还是社会组织、基层社区,都要参与到社会管理里面来。”

高小平认为,中央如此重视和强调加强社会管理,主要源自社会深刻转型的大背景。“当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到一定时候,必然会触及到政治、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的方式、服务的水平也需要随着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与之相适应。”

  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胡仙芝:从内涵上看,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创新系统,它包含着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包含着党委、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管理主体及参与主体的要素创新,包含着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也包含着社会管理格局的合理性变革。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不仅要包括社会管理的各个要素系统实现各自创新,更要关注相互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实现机制创新、综合创新及整体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如何作为?

张世贤:首先,政府应该带头倡导社会管理的新理念。…… ……要尽快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在社区和村民自治方面规范民主选举,强化公民参与,使基层管理者眼睛向下,真正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信赖。

胡仙芝:作为社会管理的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二要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

三要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

四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五要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 企业如何作为?

张世贤:如果说就业和税收是企业为社会管理的贡献还是分内之事,那么,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共享,则是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现代企业早已不是利润中心,而是各类利益相关者的综合体和组织形态。企业必须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合格的企业公民。

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和个人该怎么做?

胡仙芝:有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协同,离不开公众参与。在这方面,我们更需要关注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管理一定要重视和强调公民自我管理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和必然要求。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公民的有机联合,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使各种社会组织有效地纳入到社会管理体系之中,并不断提高其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成为社会管理的可靠保障。

创新社会管理,该如何协作?

任玉岭:第一,要加大群众对政府、对官员的监督。第二,要下大力气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来改善民生问题。第三是要把社会服务的重点向普通人转移。普通人占社会的绝对多数,他们几乎是所有不公平、不正义的承受者,只有把普通人的问题解决好,社会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

杨宜勇:社会管理创新要有新的价值,就是要将传统政府的“他治”和社会组织的“自治”,再加上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三者的“共治”,三江并流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管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点评]:党委、政府、社会、公众,要想“平等的、顺畅的、有效率的”一起来做事情,是我们的一个期望,但是目前看有一定的困难,它们之间至少要有一个共同的或者相近的价值观,但现实是这个“公约数”比较小,或者没有,即使有也很模糊,缺少凝聚力。老百姓的“民生”不只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还有精神上的不被损害、不被侮辱,同时,他们需要“基于生活共同体”的尊严、理想和信念——他们要像人一样的活着。毫无疑问,社会不是猪圈,民生问题绝不是发生在养猪场里的专业技术问题。党委是一个组织,政府是一个机构,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应当多一些活人的气息,多一些人性和道德,如果不能够提供时代精神的高度和坐标系,不能够重建社会基本价值,不能够恢复一切社会重建所需要的社会心理秩序,那么所谓的“社会管理创新”将又是一块遮羞布,将又成为一个非驴非马的变种。为了珍惜每一人生中有限的时间,为了使每一个匆忙流逝的生命有一点点意义,我们提请相关决策者务必保持必要的清醒和自觉,努力学习,学习一点哲学,改造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道德修养。因为,“政者正也”,我们始终相信,最大的政治不是权力,而是“导之以正”的人文教化事业。

 

 3、百家姓慈善基金会自发成立 83岁老婆婆捐钱助人

《钱江晚报》 20110908

500元、1000元、10000元……这两天,瑞安塘下成立了一个新的基金会,叫张宅百家姓慈善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很有特色,是张宅村的村民们自发组织成立的,该村56个姓氏的300多户村民为基金募捐慷慨解囊。

昨天,记者从张宅百家姓慈善总会理事长韩邦开那了解到,该基金已募集善款50多万元。“孩子们开学了,我们的第一次资助行动将解决部分贫困孩子读书问题。”

不想被误会“炫富”,村中自建慈善基金

说起怎么会想到要成立基金会,韩邦开笑着说,一提起温州人,大家立即跳出“生意精”几个字,可是温州人不仅有一颗做生意的头脑,不少生意人赚了钱也想做点能帮助人的事情。“我们都是村民,小时候吃过苦,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只想做点善事。”

韩邦开回忆,前段日子,村里有户人家被火烧了房子,本来几个村民想通过慈善总会以集体的名义去捐助的,可最后大家被告知他们只能以个人名义进行捐助,捐助的事情就暂时搁浅了。

为什么一定要以集体名义去捐助呢?韩邦开说,不少村民都开了公司,生活有所改善,就想去帮助人,但以个人名义去捐助,就担心被一些人误会是“炫富”或者想给公司打广告。“有时候做善事也要多考虑一下,我们只是想帮助别人一点,不想出名。”

最后几个村民商量决定,通过瑞安市慈善总会的帮助,成立一个张宅百家姓慈善基金会,大家以村集体的名义一起来做好事。

“一个人做好事,或许只能帮助一个人,现在村民都来参加,就能帮助更多人。村里有了一个做慈善的平台,相信和我们有一样想法的人都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韩邦开说。

83岁老婆婆,也来捐钱帮助人

95,张宅百家姓慈善基金会进行了第一次募捐。

“我们没有登报纸,没有广播,没有上门宣传,村民都是自己来的。”韩邦开说,他也没想到村里600多户村民就有300多户村民自发来捐款。

第一个捐款的是83岁的阿婆陈玉引。她捐出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1000元。“自己也苦过,现在日子好过了,当然不能忘了需要帮助的乡亲。”

今年12岁、在意大利上初一的胡意文小朋友,捐出了500元“私房钱”,他说:“能帮他人很开心,自己长大了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一老一少的慷慨感动了张宅的父老乡亲,他们纷纷加入捐资队伍,少则500元,多则1万元、5万元……基金首次募集善款20.8万元。

韩邦开说,这两天村里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为基金会募捐,以前村民们忙着做生意或为生活奔波,除了亲戚朋友年底聚一聚,大家几乎都不相往来。现在通过基金会,村民又聚在一起,放下手头忙的事情,讨论的不是做生意而是做好事,村民的感情也好了。

村里村外,只要有困难我们都帮

该基金理事长韩邦开高兴地说,村里有了自己的慈善基金,可以及时帮助困难村民排忧解难,今后还将向山区的贫苦学生及群众延伸。

“以前困难群众遭遇疾病、困难,只能跟亲朋好友借钱,或自己苦熬着,今后在我们村,可找慈善基金帮忙了。”村民陈晓说。

“不仅我们村民可以找我们帮忙,哪怕外地人有困难,也可以找我们帮助,反正只要有困难,我们都会想办法,能帮助一点是一点。”韩邦开说。

瑞安市慈善总会会长林锦麒说,张宅百家姓慈善基金是个村级慈善基金。“村级慈善基金,消除了基层慈善组织"盲点",实现了"小病小灾"救助不出村。”

[点评]:自己的事,自己组织自己办,自己做饭吃着香,这样才有干劲、有味道。深刻、彻底的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从普遍的社会动员和个体的精神、心灵解放来看,是一个过程。“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是辨证一体的关系。任何时代的社会建设都具有人性和道义的宗旨,都包含人性重建和道义重建的内容,我们对此应有深入认识。否则,操作主义盛行,仍会是蒙和骗,仍会是笼络和应付,仍会是腐败和崩溃的老路。鼓励和热烈欢迎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小团队、小社群、小公益,智慧和办法都在老百姓身上,他们是出路所在,他们的觉悟,是中华民族可能有一点点小小进步的根本。

 

4、中央综治委更名 周永康强调加强社会管理

新华网 2011091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周永康16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

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综治委副主任回良玉宣读了中办、国办关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通知。

随后,周永康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中央决定把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赋予协调和指导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充实领导力量,增加成员单位,加强工作机构,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期待。中央综治委全体成员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按照中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周永康强调,中央综治委要加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解决,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如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如何夯实基层基础,使绝大多数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如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如何完善城乡应急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事故的处置水平;如何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安全发展;如何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如何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如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源头上、根本上改进社会管理,等等。同时,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要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三是做好对特殊人群的社会关怀帮扶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五是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六是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七是加强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设施的安全联防工作,八是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研究等。

[点评]:一个名一盏灯,灯不亮了可以换一个,功率够不够,是不是节能灯,将来是不是还得换,多长时间再换……

“维稳”的心理是“怕”。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有个讲话(19621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些同志已经是老革命了,“三八式”的,或者别的什么式的,总之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共产党员,但是他们还不懂得这个问题。他们怕群众,怕群众讲话,怕群众批评。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呢?有了错误,自己不讲,又怕群众讲。越怕,就越有鬼。”

 

5、李长春在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暨第八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10923

……总体来看,评选表彰活动呈现出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坚持群众路线,突出了群众评、评群众……

二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提高了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是坚持贴近实际,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四是坚持宣传引导,最大限度扩大社会影响……。

实践证明,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是引导人民群众大规模参与道德实践[点评:引导?大规模参与?还需要一些解释。]的成功探索,是新形势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之举,对于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起到了极大的榜样引领作用,受到人民群众广泛赞扬,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成效十分显著,经验弥足珍贵。下面,就进一步发扬成绩、巩固成果,总结提高、创新发展,不断开创公民道德建设新局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党中央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始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点评:确实,道德建设危急,但同时也应知道,不能太功利、太目的。]

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正站在一个新起点上,面临着难得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我们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以及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大力宣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点评:我们就是特别会办事,是么?]的伟大实践和丰功伟绩……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民道德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通过思想道德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在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同时抵御西方有害思想文化的渗透,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更加有效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和文明和谐风尚,面临着新的挑战……[点评:挑战太多了,所以难免紧张一些。]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城乡环境、公共秩序、文明礼仪、社会服务、旅游景区等方面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积极变化,与30年前相比,整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尽管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只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思想教育的多种手段……[点评:宏观描述永远胜过个人的切身苦痛。]

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宣传道德模范,要坚持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实际,真正使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入耳、入脑、入心。要把宣传道德模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通过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上开设专题、专栏、专版,采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专家点评、群众讨论等形式,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宣传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高尚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操。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突出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使宣传形式丰富多彩,宣传内容亲切感人,在宣传报道中体现正确导向,在互动交流中启发引导群众,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中打造特色品牌。要以道德模范为原型,积极发挥文学艺术作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通过多样化的题材体裁、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多侧面、立体式地刻画道德模范,深刻揭示他们的精神世界,生动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以丰满、亲切、生动的艺术形象打动观众和读者,把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境界、健康人生追求传递给人民。要重视运用民间舆论推介道德模范,对群众通过网络等方式发现“草根善举”、捧红“道德明星”的现象,要及时关注,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保护和激发群众自我教育的热情。要把学习宣传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道德内涵,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扎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文化助残等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广泛组织基层巡讲、“道德讲堂”、座谈研讨、社区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活动,引导群众对照道德模范开展道德评议,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点评:我们的社会生活,曾经主要就是“宣传”两个字……]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新水平……要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多向基层问计,多向群众请教,使道德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把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作为着力点,集中力量办好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道德建设的实际成效,不断增强参与道德建设、推动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央文明委制定下发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对各地各部门推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还将印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要积极运用这些测评体系,结合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精神文明创建评选表彰等工作,借助统计部门、社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力量,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群众投票、媒体公示等办法考核评价工作成效,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得到普遍认同。要坚持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从具体事情入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完成,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去拓展,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点评:机器能够改变道德吗?一部庞大的复杂的机器,可以抬升人的灵魂一毫米吗?我们是唯物主义,但是唯物主义不是物质主义、不是机械主义,也许我们应当保持一种清醒的节制、一种审慎的怀疑:道德是能一把抓的吗?是能一抓就灵的吗?]

 

6、中央文明办副主任回应国人道德滑坡说法

中国新闻网 20110927

今日上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的有关情况。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对中国人“道德滑坡”一说作出回应。王世明说,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以下三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是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这是一个最大的事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蓬勃勃,在整个世界格局中,风景这边独好。从道德的角度去考察,它展示的是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展示的是中国人的艰苦创业,是中国人的与时俱进,展示的是中国人的昂扬向上、勤劳向善。这是一份多么大的美德,应当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基本状态,是中国人道德的总体状态。

二这些年,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亚残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在这些大事中,中国人展示了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中国展示了环境好、秩序好的良好形象,中国的志愿者展示了热情、周到服务的奉献精神。办这些大事喜事,我们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是从这些年应对大灾大难的过程看。我们应对了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灾区人民的顽强不屈;看到的是灾区人民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坚强品格;我们看到的是全体中国人爱心如潮、仁者爱人的美德。每当面临灾难灾害,中国人总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道德、讲道德的民族,文明古国就是文明古国。这是主流,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的基本面貌。”王世明说。

 [点评]:如果单从这篇报道来看,没什么好说的了:好一似五百年前的大明王朝,在那高高的殿堂上,站着一位胖胖肥肥、春风满面的太监……

新浪网友月夜风——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什么道德滑坡,是塌方!

新浪网友smilingtiger3——我们要倡导讲真话,说假话要付出代价。

新浪网友方穆——王主任:请不要自我感觉良好!

新浪网友dixiahe1949——其实,现在人们都变成经济人了。

…………………………………………………………………………………………………………

儒學是毒品,別碰!——我在讀經班的日子

台湾  格瓦推

[说明]目前台湾正在选战,有一篇文章,是針對馬英九競選廣告而來的批評,在台灣引起正反兩面的討論,我们在大陆,也许也会引发思考。感谢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林端教授助理蔡正道先生发来這篇小文章。

 

國民黨在孔丘冥誕前夕推出一部養奴性、反啟蒙的競選短片——讀經篇,使我憶起長達十年的讀經班歲月。二十八年前,小學時代的我,參加了某儒教團體所組織的讀經活動。在那種宗教氛圍中,童稚的心靈毫無防備地浸潤於希聖希賢的美好響往,某些滿足感與優越感油然而生,鼓動了每天背誦儒家典籍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吸毒人生。

經過現代化的學術訓練,我開始戒毒、排毒的療程。回首來時路,儒學有「缺乏知識性」與「泛道德化」二大弊,前者決定了儒學的反啟蒙性格,後者讓儒學成為統治階級奴化人民的利器。

缺乏知識性

儒家的原貌是「為統治者與貴族階級服務的應用倫理學派」,而且是倡議復古的教條主義者。在其意識型態中,東周諸子,唯儒家典籍可稱「經」。經有「常理、典範」之義,號稱聖人所作,故可垂範古今四海。童蒙需默而識之,毋妄論經義。縱似有不合時宜者,非儒經之不足,而是學者未通微言大義,故需學而時習、善加體會。當儒家的典籍成為不可顛撲的、近乎宗教的權威後,儒學教育自然無法養成具備批判精神的知識份子,儒學的知識進程也無法因自我批判而開創新局。

儒生多有嚴重的返祖情結,他們認為經典是古之聖人心性所流露,字字珠璣;今人何德何能?故宜述而不作,但求觸及先聖本懷之一二足矣!即使在事實上,儒學歷經佛教的輸血、理學的建構、新儒家的現代化,其學說逐漸從教條進化為略見雛形的知識體系,但「後後豈能勝於前前」?所以一切進化皆發微於古聖,今人並無超越。這不只缺乏對歷史的批判力,也弱化了因應時代需求而提出系統性建言的能力。此意識型態限制了每個時代儒學的當代性,這也是為何雖然有中國二千年來的知識菁英窮首皓經,儒學的進化卻始終緩慢,至今仍是「思想」而不足以成「哲學」的原因之一。

被儒家所宰制的中國文明有一大特色,就是對各種知識都只有實用興趣而無理論興趣。因為缺乏建構抽象知識系統的能力,文明的腳步只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緩慢地累積經驗而前進。在吸收佛教教義之前,儒家沒有成系統的知識,只有不知其所以然的、有利於優勢階級的、缺乏人文關懷的倫理要求。正因為沒有理論系統的支撐,儒學對於知識雖有實用興趣,卻弔詭地拙於實用。所以醫卜農桑工藝等「小道」在儒學的宰制與迫害下,始終無法從實務經驗發展出有系統的「自然科學」。

即使是儒家高倡的「修己安人」大道,亦無法提出可以媲美佛學、神學、歐洲哲學的知識體系(例如:因思考「人的存在」、「善」、「群己關係」而發展出形上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成系統的知識),以建構有系統的修身之道、治國之道。散列在儒家諸經的,多屬教條式的要求,所以儒教所高舉的眾多道德律令就處於雜亂無章的狀態,人人可投機選用,以致淪為口號。唯一稍具雛形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也缺乏可成系統的理論予以後繼。這些反啟蒙的慘況雖經理學與當代儒學而稍有改善,但兒童讀經教育所讀誦的「原典」,卻無法窺見儒家因現代化而薄具的理性格局。正如巴黎索邦大學教授Étienne Balázs所說:「儒學中的理性主義是有限的,中國沒有西方那種運用邏輯、推理和雄辯術的理性主義。中國缺少自然科學的問題無需詳談,很可能主要的受阻原因是儒家的正統觀念,它對智力活動造成的不良影響完全不利於任何形式的嘗試和實驗。

由於儒家缺乏建構知識系統的能力,中國的文明(不論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在儒術獨尊之後就注定落後西方的命運。儒學滿足了知識階級與統治階級的共通利益,以獨尊之姿迫害諸子百家的生存空間與獨特性(如道家典籍多以儒注流傳),從而取得中國文化的代表權與發言權,而後儒教信徒無一例外地將狂熱的信仰對象從「儒家」延伸到「中國文化」(被儒家父權所禁臠的中國文化)。

當被神格化的中國文明遭受異域衝擊時,這群民族主義者會曲巧地捍衛其脆弱的自尊,諸如:「歐美的強項在物質文明,若論精神文明的高度,世界無能與中國文化比肩者」,此說與「中體西用」異曲同工。在這群狂信徒眼中,中國的精神文明必然優於四方蠻夷:面對歐洲粲然大觀的哲學、文學、社會學、史學、政治學、美學……等理論系統,他們會說:「西方是分析、技術之學,多為世智辯聰,往往見樹不見林;中國是體悟之學,乃大智慧,對人、事、物有整全和諧的理解」。落後而不自知,難怪相較於自然科學的差距,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以更驚人幅度遜於西方。這種大中國主義還反映在對佛學的吸納上。儒學借鏡佛教哲學而開啟了知識系統化的初步工程(理學),面對異域知識的衝擊,民族主義者由自卑轉自大:「因儒學的奠基,大乘佛教終於在中國開花結果」;這與主張「法國哲學的精華在台灣」一樣可笑。當大中國主義與返祖情結融合時,儒教徒的信仰內容不言而喻:西不如中,今不如古,中國古代最好!

泛道德化

在社會層面,儒學缺乏建構理論系統的興趣與能力,無法從制度面為群己關係的安頓提出改革之道,只能反智且粗暴地將治亂興衰歸因於人的道德問題。對統治階級而言,有「內聖外王」之說,要求統治者必須修己希聖,才能風行草偃,使天下治。此即所謂「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對被統治階級而言,則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所以人人克己復禮(階級之禮),天下自然安定。中國的儒生如是書寫歷史:天下治,因君王有道,任用群賢(儒生),民風醇厚;天下亂,因君王失道,寵溺奸小(宦官、後宮),民風澆漓。但事實上,中國歷代必然導致土地兼併、賦稅不公以致國庫空虛的「貴族與儒生保障條款」,才是王朝傾滅的主因。儒家門徒無視制度面的重大缺陷,而將治亂因素簡單地泛道德化,其過不只在無知與卸責,更令人髮指的,這是為了保障統治階層的利益,而奴化人性的手段。生命的際遇,被解釋為個人道德的投射,所以大家要內求諸己、安於階級,有餘力則博施濟眾;而不是思考改變制度的可能性。

這種泛道德化的主張,看似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一體要求克己修身,實則重在將被統治者奴化在自我規訓的狀態,弱化人民對政治的批判力,並使民眾對制度不信賴(期待人治)、對公眾事物冷漠。儒學的反現代化、反民主特質,極有利於統治權力的穩固。國民黨及其附庸團體對讀經教育的肯定、對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復辟的期待,完全契合中國統治者的愚民之術。Étienne Balázs的批評針針見血:「官僚們採用儒家學說,大談敬重別人,大講公平互利,但這些美德只是就受過教育的人之間的關係而言;至於普通百姓,首要的美德是絕對服從。儒定倫理的精髓,造成一個家長式統治的世界,而個人的權利、首創精神和意志自由,則完全不見了。
    總結十年讀誦儒家典籍的心得:讀經教育之禍,不只在教學方式;溯其源頭,儒學本身就是反啟蒙、養奴性的毒品。所以對讀經教育的建言就是:儒學是毒品,與其費盡巧思使其無害,不如直說真相:「這是毒,別碰!」

…………………………………………………………………………………………………………

华南农业大学鄱阳湖读书小组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义工 黄志雨

敬爱的逄飞老师:

您好!感恩您对青年朋友特别是华农的青年朋友一直以来的关心和爱护,感恩您对传统文化公益事业坚定的支持。谢谢!感谢唐老师,感谢升鹏师兄,感谢小组的所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能来到鄱阳湖读书小组,是我的缘分,更是我的福气,衷心感谢所有人。

佛家说:一切讲究缘法。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去年三月份),总觉得大学生活如此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过,实在太不对头,总该干点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地事。可我“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虽知问题所在,却有如隔靴搔痒,找不到问题的痛痒处所在。一天凌晨四点,自己辗转反侧,忽地心血来潮起来读《道德经》,读着“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摇头晃脑,有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如此读了一两个星期。

一天,舍友和我说:“教五广场有一群人晨读‘四书五经’,那都是一群充满情怀的人啊!”我问:“真的假的?”他说:“真的。你不信我们明天去看看。”于是乎,第二天便一齐去了。这一去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开始的诚敬向学及和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到渐渐地融入小组中笃恭传习,到现在需勇毅担当地扛起小组的大梁。转眼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进入小组也已一年又半载了。小组的活动,说来倒也简单,无非:

1 周一至周五早645——715 晨读经典 :《春天的倡议》《大学》《中庸》《论语·学而第一》《少年中国说》《毛泽东诗词选》等。

2 每周末读《论语》全文一次(现在集体诵读已达三十遍)。

3 在广州市内的“经典伴我行”游学活动,如:20101112(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当天),骑车游广州;20111 1 日,“铿锵论语行”,即攀登火炉山和诵读《论语》;201145  日,在广州境内清明徒步祭先人,以徒步的方式缅怀先烈。

4 每周末清扫华南农业大学儒园(鄱阳湖畔)一次(所谓“清扫”者,捡垃圾是也)。

5 读书讨论:如专题讨论“仁者颜回、《论语.泰伯第八》。

6 节日庆典:如:201154,在华农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薪火传承  青年担当”活动。

7 对外交流:如:听讲座、参加学堂私塾的座谈会等。

这说来简单的几件事,若真要身体以力行之,却也绝非易事。如若能在这些活动中真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晨曦大地,天光放亮,青年,起来,读书去

这半年来启林区的晨读,人数时多时少,多达十几个,少则四五个,常介于两者中间。冬去秋来,寒来暑往,花开花落,能在这日月新天中坚持早起日日新的也只有五六个(仅限启林区)。可不管如何,作为一负责人,需先言对自己负责,方能言对老师负责,方能言对小组负责,方能有资格诵读“做一个被人信赖的人,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自己其身不正,他人虽令不从。刚来小组时,我常迟到几分钟,可唐老师和升鹏师兄却从未迟到过一分钟,其身正了,不令而行。我“见人善,即思齐”,这迟到之过渐渐能改,渐归于无。

通过3月至4月的纳新,又有一批充盈生动的新青年生命走近了小组,可得见几个有恒者,斯可矣。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人,或“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或自治不勇,畏于早起;或舍本逐末,疲怠于外物的应付。所谓“读不在三更五鼓,工最怕一曝十寒。” 结果还是自己承担责任。晨读之事,有人安而行之,有人利而行之,有人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看到新成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化,我内心实很欣慰。

晨读结束,同学们彼此谈古论今,针砭时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小至个人洒扫应对进退的小学之谈,大至论治国平天下,如: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联合国部队轰炸利比亚、天安门立孔子像之高谈阔论。大事小事,此中论道之真意在于:读经修身养性乃为大根大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需将为己之学落到实处。

《论语》百遍,其义自见

每周末的《论语》诵读,从鄱阳湖到昭阳湖,从人文院楼到泰山区公园,开始之时分四次读(每次间隔休息5分钟),渐渐地分两次读(中间休息10分钟),到现在已能一气呵成了。读“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改掉虚浮草燥;读“吾日三省乎吾身”,革除陈习旧染;读“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开放眼界和胸襟。让青年朋友们拥抱这清明的寰宇,投入这浩然的太空。诸君读《论语》者,百态丛生:有中气十足者,也有“奄奄一息”者;有摇头晃脑者,也有若有所思者;有目不转睛者,也有东张西望者。可四万八千法门,其理一也,能坚持读才是根本之所在。许多坚持读着《论语》的同学常有感:读完经典,回到生活,走在路上、站在车上、坐在椅上、躺在床上,行立坐卧,忽然间蹦出几句,灵光一撒,心中顿感一片光亮,再加以细细回味,顿感其乐无穷。

你来我往求大道,此起彼伏探真理

每周末的读书讨论,彼此为学术之争论,吵得面红耳赤,看似天翻地覆,一发不可收拾。这看似激烈动荡的辩论背后,实乃一种“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天地大和谐,所谓“百家争鸣”是也。如《仁者颜回》之讨论,有赞叹颜回“其德无以名焉者”,有抨击颜渊不过如此者。《泰伯第八》之共读,有批判古中国之集权政治者,有支持古中国之“士人政府”合理性者,有引古据今者,有借古讽今者,你有你知觉,我有我体悟,但其根本在于——无论年龄之长幼老少,无论外貌之高低胖瘦,无论地位之高低贵贱,真理面前,一视同仁。如西哲有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又有《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大家各执一词之争论,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便在此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实乃人生之一大乐事也。倘若独学而无友,则必将孤陋而寡闻。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乃“与经典为友”,行万里路乃“与天地同行”。每当重大节日时,共邀四方好友(唱孔子团队、昆仑学堂、圣德学堂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书行路,在或徒步或骑车的游学过程中体悟,真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人不理解甚至指手画脚、冷嘲热讽,我自不愠,不亦君子乎?201145日,读书小组的热血青年们共怀缅怀革命先烈之情,沿着“华农大正门——五山路——华工老中大牌坊——-禺东西路(瘦狗岭路)——先烈东路——十九路军纪念碑——先烈中路(广东陆军寅戌首义诸烈士墓)——黄花岗公园——农讲所”的线路一路杀将过来,虽说过程跌跌撞撞、走走停停,可当到达终点时“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徒步乃培养锻造青年朋友“与革命先烈试比高”的气魄。

俗世有言“百无一用是书生”,虽有失偏颇,却绝非空穴来风。何也?皆因书生喜空谈心性、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看似热血澎湃的理想主义者,其实不过幻想主义者罢了。所谓“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连夫子对此种人也无能为力: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青年若徒具理想主义者之情怀和境界,而缺乏现实主义者之操作与笃行,实是一极大危险之事也。圣人有言“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吾辈青年自当以“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警戒之。

洒扫儒园,小学不小

梁任公先生尝言:“做大总统是一事,做乞丐亦是一事。”我说:“读书为一事,捡垃圾亦为一事。”所谓事无小大。这世间之事,大事小事家事国事天下事,绝无高低贵贱之分。这捡垃圾之事,非甲做,则乙做,总要有人来担当。

每周末一小组之人提着垃圾袋,所捡之垃圾或许杯水车薪,可捡得多少是多少!有些同学,认为捡垃圾“没用”且浪费时间,实乃分别心太重。“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格物致知穷理之大学,唯有落地到洒扫应对进退之小学,方能显其力量。一次捡垃圾,旁边走过母女两,那母亲约30多岁,小孩也就56岁而已,母亲对其小孩说:“你看哥哥在捡垃圾,以后可不能乱丢垃圾了。” 此种心灵的收获,实乃人生第一大“有用”之事也。

能亲仁,无限好

还记得在养正学堂聆听廖老师那“经典不是读出来的,经典是要你我的生命去演绎”的的呼唤。还记得在暨大聆听王财贵教授那“让民主和科学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振聋发聩的呼喊。还记得在千江企业聆听泰勒吴老师那不亦说乎的“唱孔子”。

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每次聆听来自四方贤人的教诲和指点,常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真可谓“振奋舒畅志士的义气,鼓舞开拓行者的方向。”

一以贯之

小组千种万般事,正如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铜币,需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绳子将其串联起来。否则必将散漫无序,不知所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事、交友,看似不相干,实有一贯之道:“明德、崇礼、精进、持恒”。若说“明德崇礼”代表着热血青年的大志,那“精进持恒”便象征着舒畅志士的笃行。

我们的理想犹如这绳子的韧性,信仰愈坚定者韧性愈强,此乃“明德崇礼”。

我们的能力犹如这绳子的弹性,适应力愈强者弹性愈佳,此谓“精进持恒”。

青年珍重,青年自勉。

2011829秋季学期第一次集体晨读

…………………………………………………………………………………………………………

简讯二则

12011910,中秋节前夕,天津义工陈开砚、陈政驱车千里在辽宁省辽阳市与总干事会合,专程看望卧床休养的86岁高龄的周以志先生。以志先生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学习王凤仪善人道,解放前随朱循天在辽宁昌图开展新农村实践,在文革期间冒险保留与王凤仪思想相关的多部文稿,为新世纪王凤仪思想学习、传播贡献卓巨。

左起:陈政、潘英勤(周以志先生老伴)、周以志、陈开砚

 

    2、陕西榆林燕翼堂义塾创办人韩海燕个人文集已经上传学堂网页,包括“言志”、“微言”、“纪实”、“小说”、“曲艺”五部分,欢迎义工朋友与社会各界友人阅读浏览。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