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学我一直有自己的看法,且认为这看法不错,有益于“传承”, 才敢拿来在这里讲。或许正因为是门外汉,才旁观者清。而今世上,漫天漫地皆是百家、诸子、水浒、三国,吃了两千年的饭要再吃一遍,其滋味可想而知。况且已经嚼得极透极烂了。依我之见,这“国学”二字最容易造假,附庸风雅可以,标榜门楣可以,一部《四书》一部《五经》,加上些“者也之乎”宽袖儒服,今人就可以扮古人,殊可笑也!所以我们晨读,读的虽是古文,却不能扮古人,否则不但流于形式,更失之于精神。
前段时间,老师叫我们读王小波的书。我读到他对于国学的看法,很有意思,很直白,也很有价值。他说“这些人(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等)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确是如此,“中庸仁义”若本是人自身"明德"的一部分,无需惊世骇俗,就可以思想地出来,只是圣人沉潜反复其中罢了。后世儒生,琢磨过分,多少有些走火入魔之嫌。王小波又说,朱子以阴阳五行格尽万物,有点“失之于简单”。不错,我三年理科学的虽不好,却也知道何为自然科学。朱夫子案牍劳形,仅格五行致阴阳,未免可惜。话虽如此,对孔孟程朱等人我是极敬重的,只是敬重不等于愚从罢了。
还有一种比“愚从”更糟的态度,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附庸风雅,标榜门楣。例子就不再举,我是爱惜笔墨的人。按照余光中先生的话说“附庸风雅总比附庸野蛮好”,起码世人分得清雅俗优劣,于是反感之中,又有一点安慰。
那今天我们读古书还有什么意思?雅归雅,不是每个人都有附庸的雅兴。尤其是王小波又有几句话触动了我:“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我读后愕然,经典烂熟于胸难道也有错吗?况且我说的烂熟,仅是指几句警语能在心头不时浮现,使人自新而已…再往下读,才是重点:“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字句上,而在于思想。”这个道理我倒是懂得,咬文嚼字者,腐儒而已,然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只当是诵经念咒,亦不过分。
王小波后来又讲到了“钻研精神”,说“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会成为一种妖怪”,是因为太多人钻的太深,导致自己和别人都出不来。我相当同意这种说法。冷眼看之,国学(此处指狭义的国学)也就是哲学,可能再加上文学之类的,何必朝闻道夕就可寻死矣。诚心要有,勤奋要有,但贵古贱今也不好。一句话,恰如其分,国学就可有振兴的一天。
赵
晨读公益小组
2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