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号召晨读传统经典有些强人所难
端木润东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社团发出倡议,号召青年们晨读传统经典。客观地讲,晨读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的确值得大力提倡。但只号召晨读传统经典,未免有些强人所难。“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专业、爱好不同,学习的重点就应该不同。举例而言,外语专业的学生就未必非得晨读国学经典,背背单词、读读课文也不错。
(摘自《光明观察》4月25日评论)
从晨读说到经典
刘海明
提倡晨读和晨读经典,是两码事。相反,将晨读和经典相提并论,变成晨读经典,不仅无助于晨读风气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到晨读的效果。晨读,作为一种传统,或者说某个特殊群体的普遍性习惯,有发扬光大的必要。问题是,号召“晨读经典”,不但是对晨读的庸俗化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年轻人对经典的反感。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晨读经典”,有炒作的嫌疑。
晨读读什么,每个人的兴趣不同,需求不一,很难强行划一。经典可以读,别的东西同样可以读,包括当天的晨报。只要是有效的阅读,只要读的是有益的知识、信息,都应该肯定并鼓励。相反,假如全国高校的晨读都在读经典,那才相当可怕。在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吃过亏。……晨读归晨读,读经归读经,不必硬着搞“拉郎配”嘛。
(摘自《三秦都市报》4月24日评论)
“晨读经典”务须留一点清醒
慕毅飞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社团,在读书日前夕发出了一份题为《青年晨读》的倡议,开篇就是:“青年!起来!早起来!读书去!”号召青年们晨读传统经典。
所谓清醒,首先在于明白,要读经典,光靠一个倡议,未必就有作用。况且,这还只是大学生的晨读;倡导之意,似乎还不只在“读”什么,而在于能不能“早起来”。此中的尴尬,更叫人啼笑皆非。最该读的书,没人读;最该读的人,不去读;最该读的时候,没在读。联想到此前一个来自天津的调查,说40%的家庭,藏书不足20本(4月23日《中国青年报》)。且不说读的是不是经典,阅读习惯的整体缺失,当属社会一痛,不可等闲视之。
也在这个世界读书日,有一条来自武汉的消息,说武汉科技大学有个学生被迫退学,原因是迷上了网络魔幻小说(4月23日《中国青年报》)。这让人感觉到了别样的沉重。如此极端的个案虽然不多,但类似的现象并非少见。娱乐至上的风习,濡染着人们的阅读生活。远离经典,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阅读时尚。要靠倡议,来让大学生走向经典,证明着阅读趣味的长期走低,已经到了泥淖难拔的地步。不能满足于“开卷有益”,倡议“晨读经典”的另一份清醒,要留在择书如择友的慎重与自觉上。
倡导“晨读经典”的时候,西安正举行着“世界道德经论坛”(4月23日《西安日报》),它张扬着“和谐世界,以道相通”的理念,昭示着经典的生命力。但联想到去年在杭州举行的世界佛教论坛倡导“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再联想到种种意在“读经救国”的儒学振兴,我以为,尤须留一份清醒给经典阅读本身。……真以为“读经”就能“救国”,倒是很可能会误国的。这样的道理,早在一百年前,就被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们说清楚了的,在倡导“晨读经典”时,也当重温。
(摘自红网4月23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