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上盘65分钟,下盘25分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齐家2001年10月24日讲于北大三教107室
结构:一、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 ;
二、孔子与素质教育;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修己安人
三、《学记》与素质教育;
1、教学相长
2、藏息相辅
3、预时逊摩
四、书院与素质教育;
1、应试教育
2、印刷术
3、佛教的影响
4、理学
五、中国传统师德与素质教育;
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与素质教育。
七、自由交流、提问
概要:
一、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传播知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全面的素质,当然我们人的素质的提高需要一种媒体,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的媒体之一。
第一阶段,80年代初主要重知识。认为只要有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一观念在教育中逐渐被强化并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的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第二阶段,80年代后期重能力。认为人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将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第三阶段,90年代后期重素质。因为能力一方面不能覆盖人的全面素质,容易导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
因此,教育应该把着重点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整体的人格的提高,把以重知识、重能力的认知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的水平上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地内化,身心潜力得到更好地开发,人格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深化,这种认识既包括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这种认识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1、有教无类。我们今天提出的“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个精神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精神是衔接的,是统一的。
2、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把学和思统一起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把学和行统一起来。孔子注重启发诱导,在诱导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3、修己安人。即修养自己的道德,掌握治国安邦之术。要“内圣外王”,内心要像圣人一样的品德,外在要像王者一样的才干。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智、勇、美、才等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这一目标的先师。
三、学记1229个字,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
1、教学相长。教和学是辨证统一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藏息相辅。正科学习和课外学习辨证统一,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辨证统一,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辨证同一;学习和休息之间辨证统一;亲师和乐友之间辨证统一。这些朴素的教育辩证法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锤炼出来的。
3、预时逊摩。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恰到好处,要抓住时机,循序渐进,互相观摩。
4、善喻。教师要善于启发。“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5、长善救失。依靠优点,发扬优点,补救缺点。
四、书院与素质教育。在唐朝书院主要是藏书、修书的地方。到唐末、五代以后,书院才逐渐成为教育机构。这是因为:
1、应试教育。官学、科举的形式化,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带来人才危机。
2、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大量涌现,对书的指导成为社会需求。
3、佛教的影响。受禅坐读经的影响。
4、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师德与素质教育。
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