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日新,从青年起”体认传统系列文化讲座
北大站 第四讲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
主讲:何兆武教授
地点:北大三教107室
时间:2001年11月20日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见面谈一谈,前两天通知我谈一个题目,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我就想应该讲个什么题目呢?讲一个很正式的题目,我觉得就太拘束了,不如改成一个漫谈,随便谈,因为随便谈可以和大家自由的交流思想,而且对于讲话的人来说也没有束缚,不然讲一个正式题目的话,就好象学术论文一样,要求挺严格的,所以改成这样一个漫谈,大家可以随便,我也可以随便讲。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文化的定义如果按照百科全书的字典或者是类似的大辞典的话可以有上百种的定义,在我们日常的语言里面有很多语言是不言而喻的,你一说大家也大致理解,可是你要真给他下一个定义也是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就不给文化下定义了,假定大家都有一个初步的共同的认识。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我想可以这么讲,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文化的传统,在我们身上背着就是那个传统,比如说我们今天讲的语言,这个语言是中国话,这个话已经几百年几千年了,这个是传统形成的,不是我个人发明的,也不是任何现在在场的哪个人发明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形成的,不过一旦形成以后,他就变成传统了。我们一定要这么说,你要把这个话改成另外一个样子,别人就不懂了,所以说一定要只能在传统里面生活。这一点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光语言是这样,任何的文化生活都是这样。你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文化模式,你自己再另外创造一种模式,这个模式大概是不行的,不能够跟别人交往的。人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体,他总是在社会里面生活,那要是在社会里面生活那只能够按照一个游戏规则,一个rule of the game,至少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讲话,你不能按照别的游戏规则来讲话。当然每个人背负的传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文化不一样,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也不一样,比如说语言,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可是每个地方的方言方音不同,比如说我是山东人,就带点山东的口音,甚至山东东部和腹部表达方式也不一样。那么你如果山西人呢,就有点山西的。那么在这个共同性里面呢又有点不同性,那么每个民族的文化也是这样,每个民族的文化跟别的民族文化不同,这个不同性就比这个地区的不同更厉害了。毕竟我们同一个民族,是同一个文化传统,如果不同的民族的话,就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他这个差距就大了。我现在想说的,是我自己一点私人的意见,就是过去很多人把传统认为是一种先天形成的东西,而不是后天形成的东西,就说你的遗传基因里就有这个东西,你是哪个民族,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基因就是这样,形成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了,就是因为你们文化的基因不同。比如我说一个例子,有的人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的传统是不长于逻辑思维,我看中国的古书,讲这个思想理论的话,他也是有逻辑思维,你们看比如说我们看那个中国古代讲理论的地方讲到人性,都是“性如水也”,人性好像水一样,你把他引到向东边流就向东边流,引向西边流就向西边流。这仅仅是个比喻,这个不是逻辑的推论,比如我们几何学上有逻辑的推论,非如此不可,可是你为什么非说“性如水也”,为什么不说“性如火也”呢?或者性如别的,这个不是一个逻辑的推论,可是中国古代好像习惯于用这种思维方式。“性如水也”,人性呢,就好像水一样,那么这种呢,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人思维方式是不善于逻辑思维的,实际上就认为是一个先天的问题,好像是中国人先天的基因至少是汉族的先天的基因缺了逻辑那一块,这种就是我把他叫做先天的说法,我不太同意这种意见,我认为不是先天的基因,这完全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并不是说中国人就不善于逻辑思维,我们中国人近代会了逻辑思维以后也有很多人在逻辑思维上比如在数学上,可以有非常好的创造,这个并不是说中国人先天就不善于逻辑思维,中国人确实没有几何学,我们知道几何学是古希腊,应该再早是古埃及人天才的创造了,后来呢到了古希腊的时候欧几里德把它弄成完整的体系,这就是后来我们在中学几何学我们叫它欧氏几何,这个东西是原本就没有的,那么近代,西欧也有了几何学,我们中国人知道几何学是明朝末年才知道,那时传教士传来的,传教士没有传来者几何学以前,中国没有几何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基因里边缺几何学这一块,因为我们中国人学几何学可以学的很好,并不是希腊人才能够学,而且我们知道这个几何学俄罗斯人、波兰人、德国人、英国人几何学都学得很好,并不是说这个几何学的基因只有哪块有,哪块没有。所以我自己倾向于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是有的,每个民族都不一样,但是这个不同,并不是由于现在基因的不同,而是由于后天环境的不同形成。比如说中国没有几何学大家都没有人研究几何学,那么几何学就始终不发达。那并不是意味着中国人先天的就不善于几何学,而是什么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几何学不发达。如果大家同意我这个论点的话,那么下面我要说的就比较好解释,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传统,但是这传统基本上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注定非如此不可的。那么后天是什么原因使得不同民族走到不同方向呢?这个是历史上形成的,各个民族的历史不同,那么它形成的条件也不同。那么经过长期的演变就会有一个东西形成。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至少汉族人,不敢说其他兄弟民族吧因为其他民族文化我也不太清楚,毕竟我们是汉人,我想大多数人口是汉人,所以汉族文化算比较理解的,跟这个西方的文化,我觉着有这样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中国人我们汉族从古以来,集体主义的精神比较强,西方个人主义的精神比较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我觉得是因为在民族大迁移里头,本来在这个先史时期,就是人类文明以前时期,就是prehistoric先史时期,那个时候每个民族大概都经历一个血缘的搭配,一个民族基本上是血缘的,可是后来西方的民族经过大迁移以后这个血缘的纽带就比较松懈了,就比较散了,所以它就形成了个人的对国家的关系,就是公民,个人有公民权,是一个公民对国家的关系。这一点处于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而在中国这个血缘关系始终没有破。所以一直到今天大概大家会感觉到,在我们中国血统论要比西方的厉害,西方的血统论没有像我们这么厉害,我们比如说孩子大了还要跟父母在一起还要怎么样,孩子到了18岁你就离去,上大学要钱可以找父母借钱,借了钱将来还要还,这个在中国不是这样。就是我们血缘关系特别来的密切。
至于我们说是好是坏或者非优非劣,这个东西很难讲,因为任何事情总是有利就有弊,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所以比如中国传统的“孝”,忠孝的“孝”,这个孝是中国传统文明里的,但是西方没有这么重的孝,反过来,中国有个习惯,是祖宗崇拜,一直到几十年前,我小的时候,一过年还要拜个祖宗牌位,这些西方没有这个习惯,祖宗死了还要立个牌位来拜,那这点是中国跟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所形成,我们很难说哪一种就好,哪一种就坏,这个要看情况。任何事物都是有好的一面,但是也会带来不利的一面,甚至于向我们今天的入世,入这个WTO,那总有它好的一面,对我们有利的一面,也总有那个不太不太有利的一面,你要适合它的规律,那么你就等于牺牲你自己原来习惯的那一套东西,那这个是不利的一面,我们必须要调节自己去适应,所谓的利跟害就总是一个相对的,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过去我们有一个提法,大家在座的不太熟悉了,年纪大的人一定非常熟悉,在文化大革命时候60年代叫作“破四旧”,就是跟过去的传统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彻底砸烂四旧——“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统统彻底砸烂,那这个是不可能的,理论上也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把过去的传统进行最彻底的决裂,什么都不要了彻底砸烂,这是不可能的。像我们今天说话,这就是几千年形成的汉语,当然它也变化了,但是它毕竟是几十年形成的,我们说今天语言不要了我们都无法交流,我们这个方块字,这也是几千年形成的,直到今天拼音还是不太流行,还是要用方块字,方块字要彻底砸烂了我们中国没有文字了,这个我们不可能想象的,文化革命里面还有一句话,我倒觉得这句话阿说的有点道理,说“把一个什么思想一个什么理论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可能在座的不太熟悉阿,年纪大的人一定比较熟悉,这个文化大革命的口头语叫“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实际上一个文化传统是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的。这东西你要彻底砸烂是不可能的,最简单的,语言文字你就不可能彻底砸烂,你还要说你的话呢,这话是几千年形成的吧,并不是我一个人独自创造的。文字也是,当然文字可能有人创造,可是毕竟它能够流行它几千年形成的,不光语言文字是这样,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个交通规则,这个交通规则要向右边走,见到红灯要停,见到绿灯才能够放行,在文化大革命时候有人提出来,红是革命的,所以呀以后要改成红灯放行,绿灯停止,结果那个提出来以后也没有实行,因为它毕竟是长期的文化形成的。为什么要你红灯就停止,为什么要绿灯放行,这个有它的根据,那也不是随便定下来的,既然这个有它的根据,你要彻底砸烂不太可能。所以文化这个东西落融化在血液里边,落实在行动里边,你不可能彻底把它砸烂。但是另外一方面,文化这个东西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语言也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说今天的语言跟这个二十世纪初年的语言,就是北京的语言也有很大不同,我想大家听了这个语言跟今天流行的语言说法跟这个表达都有所不同。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只能变化但是你不能彻底砸烂,这个变化的本身它包括从前的成分在里边,而不是彻底的跟它决裂,彻底的把它砸烂,它可以改变,但是它的改变是像我今天是个老人,但是我的很多东西都从我小时候变来的,我里面还有很多小时候的东西,包括我的思想我的性格等等,有一些是继承小时候来的,或者是从小时候变来的,就是说它没有跟小时候一刀两断,这个不可能的事情。
下面我就谈下面一个问题,那么各个民族文化不同,这个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那么这个不同就是每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你这个民族是这样,那个民族没有,那么这就说是你这个民族文化的特点,那么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呢?有一种说法,说中国人是勤劳的是勇敢的,这种说法呢,有一个就是你假如说中国民族性的特点就是勤劳和勇敢,那么你能举出来哪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性格的特点或者民族性的特点是又懒惰又愚昧,某某民族是又懒惰又愚昧是又怯懦,总不能这么说,应该说是每一个民族都是同样的聪明都是同样的勇敢,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句话等于是一个逻辑上的统一反复,等于这句话没有说,就好像说一个人特点是有一个鼻子两个眼睛,那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鼻子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两个眼睛就不是某某人的特点,构成其为特点的只有你有别人没有,这才是你的特点,如果大家都一样的话那就不是你的特点,那么中国民族文化跟西方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我是用西方因为西方现在最现成跟我们比较的,不太好说,我刚才提到一点,就是他们有个个人主义传统,咱们有个集体主义传统,这个呢在历史上有各个不同的表现,这个我不是说中国人天生来就是集体主义者,西方人天生就是个人主义者,不能那么说。这是在不同的条件之下形成的,如果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在西方生长,也许他就会变;也许一个西方人从小就在中国环境里面生长,那么他就是一个集体主义者。集体主义跟个人主义的不同在哪里呢?就在于集体主义最后的归宿是在集体而不是在个人的身上,我们用一个更简单的话来说明一下,我们说这个屋里有一百人,那这一百人是一个集体,那么我为了这一百人的利益我甚至可以牺牲我自己的利益,只要这件事情对大家都有好处,具体的说对每个人都有好处,或者我至少对绝大多数人都有好处,那么我可以这么做,假如我牺牲我自己或者牺牲我自己的某些利益,说是为了集体,可是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那么这句话就变成一句空话了。反过来,个人主义就是说它这个出发点跟那个归宿,最后考虑的是对于个人有利还是有害,集体主义最后考虑的不是个人而是对集体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个集体在中国的血统血缘里边首先是家庭,一个人生下来他的神圣的职务是光宗耀祖,是叫他的祖宗能够发出光彩来,这个光彩就是他如果能够升官或者他做到了显赫的地位,不是他个人的荣誉,首先是他家族的荣誉,其次,或者是他地方上的荣誉。我在云南的时候看到过云南出过一个状元,然后在云南盖一个状元楼纪念他,还有盖一个魁星阁纪念他,魁星呢按照中国的传说文星是中状元的,那么魁星阁跟状元不光是他个人的荣誉还是地方上的荣誉,好像我们竞争到了一块奥运会的冠军,那不仅仅是它个人的荣誉,也不是他某一个什么队的荣誉,是祖国的荣誉,这是集体主义的归宿,就是说你个人的价值就存在于你对集体的贡献之中,那么集体主义价值就是说你集体的价值最后就落实到个人的身上,假如不落实到个人的身上你这个集体主义就是空话,反过来集体主义就是说个人的价值最后落在集体的身上,那么你个人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这个就是过去所习惯说的工具论,个人是一种工具,是集体的工具。在西方总是把出发点倒过来,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倒过来,我们读这个康德的哲学,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人本身就是一个目的,你不能把他作为一个工具,人不是工具,这完全是个人主义为个人主义说话,如果要为集体主义说话的话,就是说人,他本身不是一个目的,他本身就是个工具,他的价值就在于他为集体作出贡献,他对集体的贡献越大,他就生活的越有价值;对集体的贡献越少,他生活的就越没有价值。那么这就是我想就是集体主义跟个人主义并列。
下面跟这个有关系的要谈就是下一个问题。我们习惯上说的,什么……这个说法我觉得也犯了一个逻辑上的毛病,就是说我们向过去的传统文化要吸收要发扬光大,发扬是什么呢?发扬就是要学习它的精华,抛弃它的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你实际自己考虑起来啊,也等于是个逻辑上的同义反复,不合乎逻辑。因为我们学习古人的东西,继承他的传统,都是学习他的精华,没有说学习他的糟粕的,所以这句话等于没有说。最简单的例子,清华有一个伟大的老师王国维,这是国学大师了,他二十年代死了。王先生学问非常的好,这大家都知道,但是王先生有个习惯是吸烟,他这个烟吸的不断的,一天不知道吸多少烟,后来他身体非常不好,这个可能跟他吸烟也有关系,吸烟吸的太厉害了,那么一个学生跟王先生学习的时候当然你学习王先生治学的精神,学习他的方法,学习他的成果,这个都没问题。当然我想吸烟就不必学习了。我们学习总是学习精华没有说学习糟粕的,但一个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有精华也有糟粕,你不能说不断的吸烟就是精华就不对了是吧。实际上这句话等于没有说,我们说学习古人的精华不学古人的糟粕,等于没有说,因为我们学习都是学习精华,没有说学习糟粕的。这是第一层的问题,第二层还有个问题,精华跟糟粕怎么划分?这是有的时候很难划分的,你说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个很难划分的。我们本来听到的,比方说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是讲孝,几千年了都讲“孝”。你看汉朝的皇帝死了以后,谥号上都有一个“孝武帝”,孝武帝,都是把那个“孝”字放到前面,汉朝时候就讲孝。孝这个东西,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古书上讲了,说是有一个父亲偷了一只羊,就问他儿子是不是他偷了,有一个儿子就说是他偷了,这是一个正直的人说是他父亲偷的,但是有一个儿子就可以说不是他偷的,还替他父亲隐瞒,但是圣人说了,圣人说呀,“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则直在其中矣”。就是说呀,还是应该老子给儿子包庇,儿子包庇老子,这个才是对的。这个很难讲,孝究竟是一个好的德行呢,还是一个坏的东西?这个就要看情况了,什么情况怎么样,什么情况这个东西就出现问题了,所以精华糟粕这个东西看他在什么情况底下就可以变成精华,什么情况底下就可以变成糟粕。《庄子》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善于做不皴手的药,冬天了手都冻着,要做这个不皴手的药。这个不皴手的药要在这个河里面——这个我不太清楚了,可能做科学技术史的人都知道——怎么漂东西做这个药,结果呢有一次打仗这个国家用了这个不皴手的药,结果就打了胜仗,可是呢,另外有一个人也是卖这个药,他不能够卖给军队,他就老是在江边上漂这个,一辈子都非常穷困,所以一个东西是精华是糟粕看你怎么用,你用得好它就是精华,用不好它就是糟粕,所以糟粕跟精华之间没有一个截然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分到这里了,说这个就是精华,这个就是糟粕。比如说好像原子能,你拿了一个原子弹屠杀无辜的贫民,这个就是糟粕,可是你如果能用原子能把它发电把它做什么,这个就是精华了。就看你怎么用,原子能本身无所谓精华糟粕。鸦片烟作为一种毒品来说它是一种糟粕,吸鸦片烟就是死,吸毒,这是非常伤害身体的,而且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那么它是糟粕了。可是鸦片作为一种药物它是非常有效的,这大家都知道,治很多病非常有效,那么这个就是精华了,拿来治病就是精华。所以不在于鸦片烟本身是精华糟粕,而在于怎么运用,你运用的好就是精华,运用不好就是糟粕,那么精华糟粕之间我想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说那一边就是糟粕,那一边就是精华。所以我们对于古代的文化传统有很多的问题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分别这个精华和糟粕,这个有的时候是不可能的,还有,糟粕和精华有的时候不存在于对象的本身,而存在于主观运用,你主观运用的好就是精华,运用不好就是糟粕,它本身无所谓糟粕或者精华。
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那就对于我们提出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能够真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来把它发扬光大。因为有些东西包括我们的精神文明那一方面,包括我们的道德比如说忠孝,像这些个东西,你继承那些个东西,不继承哪些个东西,你怎么样的继承,那这一点呢,反而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里面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又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他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你怎么运用它才是精华,你怎么运用它才变成糟粕,
这个是我想说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就算死亡了,一点进步都没有。时代总是不断进步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文化的内容也总是变化的。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今天这堂讨论课的人,就是学术界里的,有一个热门的题目,就是研究陈寅恪。陈寅老,它是我们原来清华古学研究所的老师。陈先生的思想,他自己说,他最喜欢的是——他说他自己的思想——“近于湘乡南皮之间”,它是欣赏张之洞的,张之洞是南皮人,清末的一个大官僚了,做过湖广总督。张之洞有一句名言,当然这句话不是他说的,不过经过他说以后经过他宣传以后,这句话有很长一个时期,变成一个口号了,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中学”就是指我们中国传统的学问,比方说仁义道德,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叫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是呢,你光是有这个“体”还不够,有这个那跟西方不同,西方不讲究三纲五常。我们是以中学为体,但是呢,我们也不能不学西学。张之洞的西学是指什么,是指“声光化电”那时候叫作,就是指自然科学跟技术。这东西呢——当时中国落后——这个东西你非学不可,你没有轮船,没有电报,没有电话,没有这些你也活不下去。所以非学不可,所以张之洞的口号叫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陈寅恪先生呢欣赏这两句话,看来他的思想里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话表面上是一样的,可是内涵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这是我的体会。张之洞“中学为体”的“中学”指的什么,指三纲五常。“君为臣纲”,你要造反绝对不行,你要不维护这个帝王专制那是绝对不行,可是陈先生本人他不是保皇党,他也不赞成君主制,我们看他所有的文章讲话里面都没有说他要保皇,说他要拥护中国的专制帝王,他没有这个意思。三纲里还有一条是“夫为妻纲”,就是男权主义了,大男子主义,就说老婆要听丈夫的话。陈先生对女性是非常尊重的,你们看他的诗文,看他的文章里,看他做的诗里。他跟他的夫人感情也非常好,而且他对于女性一点都没有歧视。我想他那思想里边也没有君为臣纲,也没有夫为妻纲,这个都没有。那陈先生所理解的中学是什么?跟张之洞所理解的中学是什么,我想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虽然表面上字是一样的,都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它的具体内涵不一样,陈先生那个“中学”里面我想不包括三纲五常。“西学为用”,张之洞的那个西学,仅仅指应用科学,就是船坚炮利。那武器中国没有不行,中国一打就打败仗,所以他要求的是那个。陈先生后来的文章也能看出来其中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思想,所以他对于西学为用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张之洞的那个水平上,就是说他并没有仅仅拿这个来,就是说精神文明保持最好,我们就要你这点物质文明,他一点都没这个意思。他自己就是吸收了很多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东西,那就不能叫西学为用了,你自己的思想理论也吸收了这些东西,那就跟张之洞的西学为用那个定义上的西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表面上言论是一样,表面上是那几个字,可是实际上呢内涵不一样。这一点呢,我想应该说清楚。如果是这样的话呢,我们以后的这个中国文化的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怎么样的。毫无疑问,一个有五千年的文明积累的一个民族,就包括我们中国今天的这个语言文字,我们有那么好的,那么丰富的这个文学的传统,这个东西不可能说是彻底砸烂,或者跟他一刀两断,总是有很多值得吸收的,值得学习的甚至于发扬光大的东西。但是,我们文化的发展,又不能停留在一个点上,所以就要看将来怎么样能够一方面吸收这个东西,利用这个东西,但是,又要与时俱进,跟时代一起进步,又不能停留在这个点上。这个我想需要一个这些年流行的一种思想,就是新儒家,新儒家的说法就是说儒家的这个思想里边涵盖了很多很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这一点我也承认。但是下边那个理论,有一种理论我不太同意。就是说,前些年了,这几年又不一样了,亚洲四小龙不是经济都上去了么,为什么能上去呢?因为亚洲四小龙都是受儒家文明的影响,所以他们都上去了。由此可见呢,儒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吸收应该学习。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又可以反过来问,那么儒家在中国好几千年,为什么中国到了近代就落后,我们也可以追究一下儒家的责任。那么我想无论你是归功于儒家或者是归过于儒家,都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实际上中国近代的落后,跟儒家究竟有多少关系?究竟儒家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这个应该是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推论就推论的清楚的。我连带这个说一下啊,清朝末年的时候,西方的这个传教士到中国来宣传这个基督教,说“你们看,全世界信仰基督教的这个国家都是最先进的”。那时候,就西方最先进,西方是信基督教的,说“你们看,信基督教的国家是最先进的,所以一定要信仰基督教”,这是他的论点。是不是这样,我想未必就是这样,当然,有某种历史上的这个原因,恰好你是信基督教,你的这个国家比人家先进,但是这是不是基督教的功劳?还有最有意思的是,一些信教的传教士说“你看,在这个西方国家里边,最先进的国家都是信新教的国家”。我们知道西北欧一些是信新教的,南欧西班牙、葡萄牙这些是信天主教的,信旧教的。说“你看,那些国家多落后”,包括信这个,那时候俄罗斯也落后,俄罗斯是信正教的,东正教的,当然也是基督教,不过不是信教。只有信新教的国家才是最先进的国家,当然了,像英国、德国西北欧这几个国家是当时最先进的。所以说这个是信新教的借口,这个问题是在是不是由于信新教的结果所以这个国家才最先进,不信新教的国家就落后,是不是因为他们不信新教?我想问题不能这么简单的扣,其实我们也有这种简单化的想法,你们在座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赶上,比如有一个时期我们讲这个“政治挂帅”,文革或者文革前夕,有一个射箭的运动员辽宁的叫作李淑兰,李淑兰的这个射箭的纪录破了世界纪录。为什么她能破世界纪录,那是因为她是阶级斗争的观点最强,她能够带着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练她的箭,怎么呢?因为当时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是个美国的运动员,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她也不知打了多少环,她就以她那个环作为标准每天练结果练的比她还好。你看,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她就能够打破世界纪录。这个推论也是太简单,简单的变成政治实用主义了。当然它不那么简单,如果这样的话,“苏修”苏联的修正主义了,“美帝”美国的帝国主义了,那他们的运动员也打破世界纪录,那他是带着什么观念去练能打破世界纪录?不能那么简单的推论,你要那么简单的推论的话那他们是根据什么来打破世界纪录?
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思想方式的问题。就看你怎么去思想才能抓住这个要害。当然如果他打破世界纪录,这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原因值得好好研究,但是是不是就可以那么简单的来套,就把这个问题扩大一点,就像是我们把对于这个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完全把它一刀两断,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把它如果全盘接受,保持原封不动,变成一种复古主义。
那么你就没有进步了,一个进步就是不断突破前进,你才能进步。就好像运动员一样,你不断的打破前人的纪录才能进步。你如果把孔孟或者把中国的传统认为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最高的真理,那我们就没有进步了,人类文明就没有进步了。所以这一点呢,给我们提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怎么样对待传统,又不可能把它彻底砸烂,一刀两断,彻底不要,又不可能原封不动的,一成不变的,我们说复古主义或者保守主义,一成不变的来吸收。这里面就有一个所谓摸索一个最佳值,怎么样能够最好的,就是怎么样能够既吸收前人的成果,又不停留在前人的脚步上,而是要迈出新的步子。文化大革命的最简单的一个推论,就是要彻底砸烂,就是把它过去所有的都砸烂,可是你知道人类文明是积累的,你如果要彻底砸烂的话,你就从零开始了,那个东西等于是什么?等于是自杀,等于是文化的自杀,起码你变成一个文盲,你不但变成一个文盲,你还变成一个语盲,你连语言都不会说了,那都是过去的文化,你这都没有了你。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个动物是很聪明的,比方说马就很聪明,狗也很聪明,或者是大猩猩也很聪明,可是所有这些呢,都不可能进步。任何一个物种狮子老虎都好,无论它多么聪明,它都从零开始,跟他的老祖宗一样,每一代都从零开始,开始学习。人也是从零开始,但是人跟那些所有的物种不同的,就是他的知识是积累的。他能够把几千年的东西都吸收进来,然后他就能够进步,一代胜过一代,可是,我们不能说任何的物种狮子也好老虎也好马也好猴子也好,它一代比一代更进步,它没有,为什么没有?它不能够积累。所以换句话说,传统的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文革里面有个故事,就是认为过去的书本知识都是要不得的,所以那时候呢,有一个口号,叫作实践出真知,就是说我们真正的知识啊,都是凭实践,不是靠书本。其实这个呢也不能理解过头,如果理解过头的时候呢,就变成,比如说你没有去过颐和园,我告诉你颐和园从这里出西门向西走,大约是一千米就到了颐和园了。那么我写下来,在书本上,书本的知识都靠不住,实践出真知,你要向南走,结果怎么都走不到,然后你又向东走,怎么都走不到,然后又向北走,又走不到,然后你又向西走,一千米就是。这是不是叫实践出真知呢,我觉得这叫愚蠢,这不是实践出真知,因为前人也是实践来的,它怎么知道这个颐和园在这里,那也是有人实践得到的知识,并不能说书本的知识都靠不住,相反的,书本的知识很多也是人家实践来的。你应该善于吸收别人的成果。科学家牛顿有一句话,他说我取得一点成绩,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人给我们积累了那么多东西,他站在他肩膀上,所以说看得比他们高,看得比他们远。另外一个科学家比牛顿还早一点的法国科学家帕斯卡也是这么讲的,他说人类的知识是积累的,我们能够有成绩因为我们利用了前人的成果,这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是其他所有物种所不能够有的,为什么其他物种不能够主宰世界呢,只有人,智人,Homo Sapiens,只有这种人可以主宰世界,变成世界的主人,就因为他们有这个智慧,他们能够吸收前人的东西,能够积累前人的成果,这一点呐,是我们对过去的传统文化所我想所应该采取的一个正确态度,就是你怎么样正视它,不迷信它。但是,你要认真的对待它。你要认真地来研究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它,特别是我们考虑到中国跟西方在近代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差距,大概一般的学者都认为,到十五十六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但是为什么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西方大步落后。现在我们习惯于宣扬康雍乾之盛世,清代初年的康雍乾盛世,但是有一点则喊这个研究者都不太不太肯深入去研究的,就是为什么恰好是这个盛世,是中国大步落后西方的时候,正好是康雍乾的时候,西方大步前进,中国落后。这一点呢,我想我换一个说法来解释一下。就是人类的文明史我想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传统社会传统文明,一个就是近代的近代社会或者是近代化或者是现代化,近代化或现代化都是一个字大家知道都是modernization,这个字既是近代化也是现代化,那么近代化是一个或者现代化的文明,跟传统文明有什么不同,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的文明基本上是一个单纯再生产,而近代化的文明是一个扩大再生产,这是一个物质的基础。什么叫作单纯再生产?就是我们年年重复前一年的东西,这叫单纯再生产。一个落后的小农,他的基本上是单纯再生产。我们可以想象,甚至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比如说是汉代的文景之治,或者是唐代的贞观之治,或者是清初的康乾的盛世,我们可以想象几十年一百年,那个农民他总是一小块土地,总是年年重复他前一年的生产,他虽然规模和生产的技术也会有进步,这个进步很慢很慢的,基本上这个规模是年年重复的,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不断的扩大,那么近代化的生产不断的扩大规模,他的技术不断的提高,年年不断的翻新。我们近代的进步近代的物质的进步,并不在于你能够起早贪黑,别人干8个小时,你要干12个小时,你要干16个小时,并不在这里,因为假如你要拼体力的话,那么人的体力比不过很多的动物,比如说比不过牛马,而且你如果一天工作8个小时那么你一天工作16个小时,那个产量,肯定也不能翻一番,因为你16个小时的体力也比不上8个小时,而且你那个也不能持续。你每天工作24小时,你连续工作3天你就工作不下去了,你只能每天工作8小时,所以单纯的再生产你无论怎么样延长劳动时间怎么样加强你的劳动强度,那个增加是非常有限非常有限的。但是近代的生产规模是不断的扩大再生产,这个不断的扩大再生产里面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不断的翻新,你没有近代的科学就没有近代的工业,我们可以说近代工业就是利用科学,把科学应用到生产当中就是近代工业。我要说的一点就是,近代科学恰好是在十六世纪开始,到十七世纪完成在西方,在中国恰好没有这个近代科学我不知道中国的近代科学是不是十九世纪末才有的,鸦片战争以后才有,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没有近代科学,没有近代科学就没有近代工业,没有近代工业就没有与之配套的科学工业配套的近代社会,并且同时也就没有跟它配套的思想理论和哲学,这个近代化是一个整体的工程我们说是一个整套的工程,我们不能说只拿它某一点,不要它另外一点,这一点呐,连中国传统的封建知识分子都不知道。在最开头的时候,我们知道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提出来是什么,夷人的长技,夷人就是洋人外国人,夷人的长技是船坚炮利,那么中国就要学习船坚炮利,那个它那个觉悟只停留在那一点上。后来又进了一步,那是洋务派,洋务派就说呐,不光是要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还要学习西方的声光画电,就是学习西方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个东西是基本科学,但这个是工业技术,你没有这个基本科学工业就没有。所以后来那个洋务派呢,就办了很多的现代化的学校,包括这个北洋大学南洋大学,今天的上海交大,今天的天津大学原来的北洋大学,这个话就是进一步,不仅仅是船坚炮利,从船坚炮利之后又进一步就是要求什么呢要求近代科学,后来到了戊戌变法的时候觉得哎呀光是那个近代科学也不能够孤立,它是一个整套的工程,所以一定要改变社会政治制度,那个戊戌变法要开议院要通上下之情,你没有这一套社会政治体制跟它配套的话,你这个近代化搞不成功,就说你这个不能说片面的科学近代化,技术近代化,可是你没有整个社会的近代化。那么社会体制政治体制近代化这是戊戌变法,然后到了五四或者五四前夜,又进了一步,又有一批知识分子包括刚才提到的那两位大师王国维还有梁启超,还有陈寅恪(ke4)先生,当然很多人了还有严复,他们就介绍西方的哲学,认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非得跟形而下的配套不可,没有现代的哲学思维方式,你不可能有近代的科学,所以再晚一步到了五四,人们提出来了,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一个德先生一个赛先生,一个科学一个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没有科学就没有民主,所以这是一个整体工程是个配套的工程。中国到了二十世纪的初年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那个五四运动的大本营就是这里了就是我们这个母校,从北京大学开始。这是中国人民觉悟的提高,你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近代化。我们这个近代化比西方晚了差不多晚了300年,如果我们要是在十六世纪的时候也能够开始近代化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是世界上最优先的国家了。不过这个往事已易,不用去追述它了,来者犹可追,将来还靠大家的努力。我今天就漫谈这么多阿。希望你们有什么问题我们之间来有个交流,好吧。
问:何老师,您刚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条件形成的,这个历史条件究竟是那些内容?文化史和经济是有必然的联系的吗?
我想总体上说是。
您说经济是和文化有必然联系那为什么在中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却产生了一种大统一的文化,而经济相对统一的西方却产生了一种接力赛似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大一统的,西方也有大一统,罗马帝国就是大一统。中世纪嘛,其实中世纪在政治形态上说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列国,分散了很多国家。后来也有大一统的努力,可是没有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我是说技术上的原因啊,应该还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我觉得中国这个方块字太厉害,它能够,假如我们中国的文字他不是方块字,我们今天看方块字,我们看和两千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你们看孔老夫子的论语,你们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这些,没有什么困难我想,你们看孔老夫子离我们两千五百年了,你要在西方不要说两千五百年,你离现在五百年,你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文字里面有好多古字,你要光学现代英文就看不懂了,因为它跟着拼音走的,假如我们中国的话中国的语言,也用拼音不用这个方块字的话,方块字超稳定性,那是他们()喜欢讲的“超稳定性”,他那个写了过两千多年看都没困难我想,如果你要是拼音的话,那么你要是山东人,就拼的山东的方言,山西人就拼的山西方言,湖南人就拼的湖南方言,那么中国就会像西欧一样,西欧的面积比中国小得多,人口不到中国的一半,但是西欧好几十个国家,其实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的区别我想远远小于加入用拼音的话远远小于我们湖南人跟湖北人之间的区别,但是它变成两个国家了,这个我想这是一个技术性的原因,找一个技术性的原因。但是西方中世纪的时候也有一个类似的大一统,其实中国的大一统表面上是大一统,实际上很长久的时间是分裂的,各个地方比方说诸侯国家分裂或者什么五代十国,五代十国都分裂的,你知道民国初年的时候北洋军阀,那实际上也是分裂的,它也没有统一,但是它语言文字是统一的,西方它语言文字也有一个统一的,就是都用拉丁文,可是拉丁文只能够是少数知识分子用的,它广大人民看不懂,所以实际上广大人民没有统一,大家知道西方有一个叫做神圣罗马帝国,还有一个教廷,天主教教廷,实际上按它的理论说都是大一统的,实际上都没有大一统,中国表面上说是大一统的,真正做到大一统的实际上是很短的时期,大概就是汉初或者唐初,或者明清初年,到了晚年也没有真正做到大一统。因为它自然经济,小农经济都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它总倾向于独立,它不太依靠于国家。
我们的文化生命力非常的顽强源远流长,西方虽然也不是大一统的,可是它的文化却遭到了冲击,入侵阿,内乱阿战争什么的,没有源远流长,那是什么原因呢?您要说这是那个中国的文字超稳定性,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种稳定性,我就想问一下文化媒介的稳定性重要还是文化思维方式的稳定性重要
这两个是一个钱币的两面,任何一个文化他总是有一个技术方面的条件,也有它的思想内容,这两个总是一体的
这里面我想请教何老先生一个问题就是说,我自己感觉我们传统文化虽然有很多流派,儒释道阿甚至每一家每一派的,我想到的就是说文化的传承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呢,第一不能像古人那样甚至不能像您那样想更老的老一辈学者那样,从小有个系统的教育,然后现在呢我们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接触的比较少,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完全这种现代口语化的方式,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如何能够最直接最迫近的接近一个本源的民族性的文化的源头,我自己考虑就是说是不是我们个人内心的体悟在这种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在做这种事情时内心的体验,或者是实证性的个人身心上的一些功夫,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看成是文化传承必需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是往圣先贤他们之所以达到那个高度他们的根基就在于自己的身心功夫血肉里。
传统阿,不光中国有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所以我们不仅是要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学一点别的国家的传统,现在在西方,中国有两部书非常流行的,一个是老子,一个是易经,其实现在的科学家它有些搞物理的科学家爱看这个,这并不具备说老子的书里面或者说是易经里面就有现代的科学理论,不是这个,而是读这种书以后给人思想的启发,就是从这里面取得一些思想启发,思想启发是多方面的,就像吃饭一样,各种营养,你专吃一种东西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你光吃饭是绝对不够的,或者你光吃牛奶也绝对不够的,总要多方面的吸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他也看看易经也看看老子。就是一种思想启发,就好像我们今天作诗也看看李白的,也看看杜甫的,并不是说今天的诗人作诗跟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完全一样,这个也不可能的,不过从那里面可以吸收营养。人吃饭总是要吃各种东西,不过不是各种东西都变成你自己了,总要吸收其中的营养,那么精神文明我想也是那样。
总之这种思想的继承要落实到身心的感受
你刚才提到中国跟西方落后的原因在于形而上学,哲学上差异,这个差异你认为在中国落后方面能起多大的作用,现在中国跟西方思维方式哲学上还有什么差异
我想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的差异,
中国跟西方的差异是不是很大?
对,是很大,我想不能简单的归结,因为西方它有各种流派,中国哲学也有各种流派,你不能说这个就是中国的,那个就是西方的。打个比方,蒋介石也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好像我跟他也没什么共同之处,是吧。那西方人,希特勒也是西方的,罗斯福也是西方的,你要把他们都画等号
从哲学思维上西方和中国有什么差异,西方很注重思辨,到现在都是西方一个特长,而中国在这方面弱一些
对,我想这点是影响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他思想的习惯性太大,他总是以政治伦理为中心,它不太考虑其他主题
何老先生,您刚才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他有自己的特点,您可以概括跟我们说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他有哪些特点吗?
特点是政治伦理的中心,就是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是他的特点。什么都归结到政治伦理中来,一切都为这个服务。你知道我们解放后,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没有超过中国传统,你比方说那个时候国庆节游行,你们现在都国庆节不游行了,那时候每年国庆节都游行,游行过这个大军,什么解放军,然后这个体育大军,什么工业大军,最后一道科学大军,那个科学大军的标题是什么?是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定式。就是我搞这个东西本身没有价值,这个价值就在它为了一个什么集体来服务,这一点我觉得是中国跟西方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有唯真主义唯美主义,唯真主义我们可以叫做唯至主义(?)。从古代的希腊哲学里他一问就是说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水,是火,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所有的人有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死。他都是非常讲这个什么的,可我们不这么讲,我们讲都是人要忠要孝,尽一份伦理的责任,个人就是为集体服务,所以我们中国没有唯至主义。西方的神学他论证上帝的存在,那个非常有意思,他论证上帝存在的时候,他采取非常逻辑的形式来论证,也是按照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那个形式来推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创造者,这个桌子,必然有一个木匠来做,没有木匠这个桌子就不会有,整个的宇宙必然有一个创造者,没有创造者这个宇宙怎么来的,那么这个创造者就是上帝。他是用这种方式来推理,中国不会采取这种方式来推理,这是天然的,你就是要忠要孝,这就是天然的。所以我们古代因为政治伦理为中心,所以没有唯至主义也没有唯美主义,古希腊人讲唯美,为美可以牺牲一切。一直都有唯美主义,直到近代也有,比方说那个济慈,浪漫诗人,十九世纪初叶的,英国浪漫诗人,有一句有名的诗,If you love beauty, it’s a joy forever.(?) 那是一种永恒的欢乐,他就要追求那个美,这个美是一种无声的永恒的欢乐。那中国从来没有这种思想,哪一个人一辈子是追求美,绝对不能成立的。
你是否同意东方文化比较具有内心性,而西方文化具有外心性,或者说东方文化更重主体而西方文化更重对于非我对于自然的一种探求?如果您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您认为它的原因是什么?
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们的知识总是主体跟客体的结合,没有说没有主体单纯的客体知识,也没有没有客体单纯的主体知识,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总是主客的结合。所以并不能说西方重视客体,中国重视主体,我想不存在这个问题。
是不是说中国在古代文明中自然科学相对于伦理啊这种落后这样一种状况,中国人对自我对本身的一种探讨而比较忽视对人以外的外界的探讨?
是,那是。孔老夫子关于鬼神他是不谈的,子不语怪乱神(?)超乎现实生活以外范围以外的他是毫无兴趣,可是宗教也好,科学也好,他追求的都是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以内的东西,追求一个无限的东西。
这个原因是什么?
有点不同的地方,个人主义必然要追求一个无限作为他的寄托,可是集体主义不需要这种寄托,所以个人主义他要宗教,寄托在上帝的身上,或者他信什么东西,他总是要找一个外在的寄托,可是你要集体主义的话就不发生这个问题了,所以中国人至少汉族它不涉及一个宗教的问题,他不信宗教。其实他表面上信宗教,实际上他不信宗教。你比如洪秀全是宗教,洪秀全是上帝的儿子,洪秀全一垮没人相信了,如果是真正的信宗教的民族比如犹太民族,他现在还信他从前的那个上帝,可是中国你看太平天国一垮了以后还有几个人信,没有。
您认为中国文化中这种集体主义和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来解释所谓的内心性外心性,那您是否认为这种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比较根本的一种差别?
也不能那么说,太绝对化,毕竟一个观念是现实的产物,不是反过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思想是现实的产物不是反过来现实是思想的产物。
我想就中国文化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因为您说那个中国文化如果说被实践证明了可以吸收它而没有必要再去实践,可是很多东西被实践证明了的是有他那个时代性的,就是有些东西被那个时代检验过并不一定符合这一时代的标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家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判断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我觉得,尤其在这个时代。
那当然。前人总结的实践不见得就是正确的,不断的要修正要提高,或者是你可以创新发展。
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接受的东西并不完全传统也不完全西方,这是一个很感觉有点畸形。
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创造一个新的时代。
那您就是说个人的探索还有自己的思想是最重要的。我想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精髓的东西,您刚才讲的大多都是儒教还有一些为什么要吸收传统文化,但是精髓的东西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一次不可能把那么多的东西解决了
如果何老师有时间的话可以给我们讲一下。。。各个时代背景,如果有可能的话
如何捍卫和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
或者提这样一个问题,在二十一世纪总是提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对这样一个前景或者发生的过程您有什么想法?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然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样,中里边可以有西,系里边也可以有中,同时可以容纳多元化。但是全球化是趋势,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什么的,甚至过去大家认为糟粕的东西,至少我在小的时候武术是糟粕的东西了,现在武术变成什么了?在全世界很流行。
那么现在我们一耽学堂就是组织十几个院校博士硕士还有本科,还有就是一些…总之以博硕本为主,现在有六个小学去教传统文化,教的就是三百千和四书,教他读。现在呢,每个月都有超过一万两千人的中小学生接受我们一耽学堂组织的这种传统教育,就说我们走入课堂式教学,跟他校方合作,愿意教的人去,你觉得这样每周一节课教他读诵背三百千和四书,您对这个有什么具体的看法?已经做了从上学期开始到现在将近两个学期了。
摸索吧,摸索,看看。积累经验看看怎么样。
小孩子都是很小的就学这些传统文化的,如果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这些传统文化对自己。。。
我想有少数的人是要从小这么培养,比如运动员包括某些个艺术家比如钢琴家提琴家,那是从小就要培养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那些东西那些知识我想是有少部分人是要从小培养,对那些古籍非常熟悉,但是不需要所有的人都是。
我们现在做完了之后呢这么长时间,人数也比较多,小学校长非常支持,然后各班的班主任也反映比较好,家长也很支持,然后小孩子自己感觉也很受益,第一记忆力提高,第二知道很多历史典故,第三我们看来很重要的就是说他们对于古人这个话语方式从小就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是一种白话的方式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因为古代的很简约,他每个字词之间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他去背的时候他自己潜移默化的这种…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说潜藏的这种思维方式或者说话语方式,让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身心的影响。您觉得这种大规模的,因为海外有很多华人圈都是这样,像台湾他们三四岁的时候来背这个易经或者是论语,因为小孩子很小的时候记忆力都是很好的,背什么难度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就是这样做 ,而我们现在进入小学,小孩子现在来背这些东西,您觉得如果可不可以进入到我们这个现行的基础教育模式当中,就是传统文化与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相结合,我们现在学堂等于是在摸索这样一条路子,您觉得这个东西对于教育以至于对于教育之后的文化的发展它会不会提供一些非常好的东西呢?
我觉得少数可以这么做,但是不应该普遍这么做,那个,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那个科举的时候,从小就背那些古书,四书五经那么背,可是,后来发现这条路走不通,连清朝政府都知道,后来呢就是兴学校,兴学校就是说呢,现在学校非常多了,比如说学语文学数学学自然体育音乐,这个是对的。
可是像胡适晚年的时候,他自己也很后悔当初的时候和蔡先生一块反对我们私塾化的教育,他这种教育方式作为一种体制他当然是落后的,因为现在工业方式要求这种教育大规模的,普遍化的学习一样的知识和内容作为他的背景,知识背景和一种技巧,那么现在如果考虑到从文化这个层面而不是单从一个教育制度来看的话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而不是他的学习方法,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对于文化的传承是不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想少数人可能可以这么培养,就好像你培养艺术家一样,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变成艺术家,可以有些个艺术你并不需要从小那样。
反正看吧,因为我们现在社会大环境这样,我们。。。
还有那个台湾那个,我有一个外甥女啊在台湾,她是学化学的,她跟我讲啊,她们在台湾四书五经都得背,我说我学文科的四书五经都不会背你们怎么会背,她说台湾那个特别,所以她们中学都会背四书五经,我想那个他有政治目的的,大陆上不要传统文化了,所以他们拿传统文化拼命来对中国大陆对抗,实际上那是一种政治目的。
那些事情我们不去搞得话我们在学校做完之后假期在清华社区然后找了几个小孩然后强化学了四十天,每天学习两个小时,教他背大学和三字经四书里面的大学,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些东西,然后学完了之后呢,我们有一次座谈,学完这四十天后跟他家长和小孩子谈,小孩子感觉非常好然后家长呢非常支持,您觉得家长的这种态度是完全对于文化的倾向还是由于小孩子的实际变化,具不具备推广的一个基础?
如果小孩子都不觉得苦觉得也挺有意思的话那也可以推广的啊,也可以试试,不过我觉得不必强迫,强迫就不好了。
文化的事情只能是自愿的事情
我就想问如果按您那种说法就是说不要大面积的搞这种东西的话,那么在我们现在通常都学西方的东西,那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会不会逐步逐步丧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