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人生》讲座内容文字转录

我想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选这个题目?所有讲儒学的,都强调一点:儒学的核心是什么?儒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问题。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儒学讲的是做人的问题。儒学讲的核心问题就是做人的道理。有人可能会提出来,儒学在过去是统治思想,两千多年的王朝统治思想。这话也对。当然这里面我们要了解,儒学讲政治讲统治,讲治国平天下,它有个基本观念,治国平天下它的基础在修身。这个大家都知道,《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面有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说明儒学,在对于整个的国家社会的治理来讲,或者从个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讲,都以修身为本。所以核心的问题、真正要讲的道理,简单地说,就是做人的道理。所以今天我要讲一讲儒学与人生的问题,当然这个题目很大,如果展开来讲也可以涵盖儒学的一切方面。今天我要讲的,是我的一些体会,我觉得应该来讲的,最重要的:儒学如何看待人生?第一个问题,我自己体会的,就是人禽之别的问题。人禽之别,就是人和禽兽的区别,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怎么来看待人的生活,怎么来看待人生的这么一个基本出发点。现在我们谈到人生的问题,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人生无非跟自然界动物界一样,就是生存竞争,就是弱肉强食。无非就是这样。这样一种观点实质上认为可以把动物和自然界的生存竞争的理论移植到社会,认为人生也是这样,遵循这样的规律。那么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国的文化不是这样看的。中国的儒家强调“人禽之别”,认为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这里面早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在他们的书里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孟子当时和告子争论人性问题时就提出这个问题,告子说,生之谓性,生下来的就有人性,人性本身就有,这样一种说法实际上把人和禽兽分开了。孟子对此就提出问题了,如果生之谓性,那么狗的性和牛的性是不是一样的,人的性和牛的性是不是也一样的?那么就提出“人禽之别”的问题。那么作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呢?孟子有一个说法:饱食、暖衣、逸居、有教。衣食住这三个方面如果解决了,但是没有教化,那会怎么样呢?则近于禽兽。孟子这句话,是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提出的问题。我国古代有许多传说,燧木氏钻木取火,解决吃的问题,有巢氏筑木为巢,解决住的问题,黄帝教人纺织,解决穿的问题。孟子说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没有教化,则近于禽兽。那么怎么才能摆脱禽兽的境地?孟子说,圣人亦忧之,所以就教以人文,教育人们学会人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等等。这是孟子讲的。荀子也有一段话,荀子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用人跟禽兽比较,来看究竟有什么区别?他说,人如果比力气不如牛,跑路不如马,但是牛马为用,牛马都为人所用。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说因为人能群,禽兽不能。所谓群,用现在话讲,就是社会。这点我们应该有很清楚地认识,人的生活不是单个的,人的生活总在社会中间,在人和群体的关系中间。人的生活一定是在一个群体中间,这个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不能离开群体。首先是家庭,然后是社会,现在大家是在学校。那么人为什么能够群能够分?分就当时来讲,就是等级关系,有君臣之分、有宾主之分、有父子之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对吧。那么如何维护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际关系,使分可以能行,用义。孟子和荀子这两个人对人与禽兽区别的观点呢,我自己看到的这么多。人和禽兽区别就是在人是组成社会的,而组成社会他就有人跟人的关系,父子夫妇朋友兄弟等等,而维持这种关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有政治的规范,有道德的规范,就是礼和义。那么这就是人和禽兽最根本的区别。这是儒家里面最基本的观点。所以荀子讲义,“义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从这句话来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人禽之别,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如何看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人的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的思想性,一部分是人和禽兽有共同的地方。禽兽是自发地适应环境,然后解决它的生存、种群的繁衍。那么人也有这方面,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要求生存,也要求繁衍,正所谓“食色性也”。那么人在生理和物质生活方面跟禽兽是共同的,也是自然的;但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人除了自然的物质的这种生活之外,人还有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里面,他就要求有一个道德礼义这种精神方面的生活,或者讲人文化的生活。那么儒家所谓学会做人,修身为本,它指的是这部分,就是解决物质生活之外,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怎么样与别人相处,学会跟社会相处,当然现在我们还讲学会与自然相处。这些关系都不是天生的,它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在变化着,所以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学会做人。这就是说人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第一点。第二个问题,古代有个思想叫“三不朽”。中国古代很重视不朽的问题。不朽的问题在中国古代讨论人生的问题时是很重要的课题,追求一种不朽,永垂不朽。所谓不朽的问题,放在今天来说,实际上就是今天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这个概念古代没有,它是通过“不朽”来谈这个问题。这个时候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思想,就是所谓“三不朽”。春秋时期,《左传》上记载了这样一段讨论,当时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过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说呢,我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是贵族,尧舜以后是夏朝,我家还是贵族,下一个商朝,还是贵族。西周、到春秋我家都是贵族。算下来时间有上千年。他就认为,我们的家族长盛不衰,是不是就可以称它为不朽了。这是他的观点。那么叔孙豹说你这个不叫做不朽,你这个顶多叫做世禄,你只是世世代代受封吃俸禄。什么叫不朽呢?叔孙豹说,我听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样,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是称不朽。就是说如果你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方面,能够传至后世,影响后世才叫做不朽。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范宣子他想的是自己的家族,是过去和现在。叔孙豹讲的不是他已经得到的东西,而是你现在做的在将来历史中还会不会存在。范宣子讲的是他的家族所得到的,叔孙豹讲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你对社会的贡献。范宣子讲的是物质上的东西,叔孙豹讲的是精神上的东西。所以这是两种很鲜明的对不朽的看法,实际上也是对人生价值的不同的理解。按照“三不朽”的思想,人的价值不在于你生前在物质上得到多少东西,而是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你为群体贡献了多少。因为有什么样的贡献,社会对你就有什么样的评价。也就是说,把一个个人他的价值放在群体中间来判断,这里有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禽之分。文献上它这样讲,其实我们自己生活也可以体会,实际上我们,如果不是讲自己的话,你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或者我们多数人,会按照这样一个评价去看人。大家想,我们,有的年龄大一些,有的年龄小一些,哪怕你是有二十年的生活经验,我们也看到过多少的人物。多少的风流人物,在世的时候,有权有势、不可一世这样的人物,我们都看到过,那么在这些人过世以后,我们怎么看他呢?我们评价他是单凭他在世的时候有多大的权势有多少财富,还是说我们看他究竟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这点我们都有体会。我们所看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去世以后,不外乎三种,一种他一去世人们就把他忘了,不管他生前如何如何,这是一种;但也有一种,去世以后,人们永远永远地怀念他,十年二十年几十年几百年,也就是说,他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中;另外还有这么一种人,他生前人们不敢说他什么,死了以后,电视剧也讲,不敬的话叫遗臭万年。我们实际上在用一种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他,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基本上就这三类。他能够对社会有贡献,他所做的对我们现在生活仍然有帮助,我们怀念他。如果他有破坏的作用,我们可能就骂他。他究竟生前有多大的权势多大的财富,过去以后没有意义,人们根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可以体悟到的,确确实实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方面的东西,财富也好,权势也好,地位也好,是身外之物,这些东西是不可能不朽的,而真正能够不朽的,真正能够体现你的价值的,是在叔孙豹讲的“三不朽”那里。我们还可以讲的更具体一点,就是说,拿岳飞做例子来讲,我们都知道岳飞,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有的人去过常州,常州有个岳王庙,它是一个很生动的体现,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人们给岳飞他立个庙,永远地进行祭祀,人们纪念他。就在纪念他前面的墙根上跪着铁人秦桧,这就是被人们世世代代所唾骂。如果从生前来讲,岳飞他不是什么大人物,生前来讲,秦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可以操纵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就把岳飞等人给杀了。但是历史给他以记载,我们的人民民族对他有个评价。后代的人民和民族给岳飞,人们纪念他,还记得他。他的不朽还有更深的一层。这个也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清华的校史里面有的。大家都知道五四的爱国运动,到现在大概有八十多年了,当时的五四运动,在城里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等等,北大是带头的主要力量。当时清华大学在清华园这边,很偏僻。不象现在,很方便。四九年我到清华来的时候,从西直门到清华园,一路上全是农村。我依稀记的三个地方有房子,一个是动物园,一个是农业科学院,一个是研究所。四九年尚且如此,一九一九年就可以想见了。那时候没有车。五四那天清华的学生没有参加大游行活动,而且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城里的活动的消息是晚上从城里,当晚没有什么反应。第二天一早就有反应了,这反应是什么呢?大家早晨吃早饭的时候,饭厅门口贴着一张小字报,讲得什么内容呢?没有讲巴黎和会,没有讲二十一条,没有讲这些东西,内容只是抄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那么你们想,此时此地,他抄那么一个东西,他为什么?那么抄这个小报的谁呢?是闻一多。他当时是清华的学生。这个时候他抄一首《满江红》是为什么,当然他不是无缘无故地忽然想起来的,他显然是直接针对五四爱国运动。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闻一多是借岳飞的《满江红》来抒发自己听说巴黎和会以后的一种情感,激起他爱国之情。这并不只是因为岳飞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人们纪念他,而且他那种通过《满江红》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实际上已经流传下来,成为后世子孙世世代代的一种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后世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即使我们现在谈论这个问题,我相信,岳飞身上的这种民族精神在我们在座的所有人的心里也是存在的。面对现实的种种问题,历史的古代人的立德立功立言就支起作用,就会激励我们去应对问题。这就是我们讲的要发扬民族精神。所以从这点来讲,民族精神它是实实在在的。讲到立德立功立言,在这三者之间立德是最重要的,所谓太上是立德。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立功立言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谁愿望要做到就一定能做到的。有很多条件的限制,实际的现实的条件。比如现在教育不可能很普及,教育水平也不一样,很多农村的或者贫困地区的孩子,他这方面肯定会失去很多机会,没有这们的条件。即使在这种条件下,你还有机遇的问题。所以立功立言是需要有条件的。但唯有立德是不需要条件的。不管你是在什么条件下面,立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是否愿意,自己是否努力。所以这对于每一个人要实现自己,要先立德。你要成为科学家,一个政治的领袖人物,或者成为一个企业家富豪,事业上有成就当然很好,做不到你仍然在立德方面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说不管你做什么,你首先要做人,要立德。立德最重要。民间有句话:先做人,后做事。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是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间,实现自己。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中国人强调做人要到群体之间去,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间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不是中国人就否定个人的独立人格呢?经常就有人拿这点来批评儒学,要我说,这一点至少它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中国古代讲,相反中国古代,读过《论语》《孟子》以后,都可以体会到,实际上儒学里面个人的是非常强的。其实在这里面,每一个人要修身成仁,每一个人能达到理想的人格,这样子社会才能安定,所以讲立德立功立言立足于个人的修身成仁。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说,军队再强大,它的统帅都可以消灭,但是一个普通人,匹夫,立下的志向任何人、任何力量不能改变的。当然这是从两方面讲,一个是指我立下的志向,你任何人没有办法改变,从个人来讲,你立下这个志向,就应该坚持这个志向,不会因任何人的威胁而改变。这也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富贵生死的威胁,你都不改变你的志向,这就是个人的独立人格吗。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就是对个人独立人格非常高的强调。刚才我讲的,中国古代的思想中间,一方面要求个人把自己放在群体、历史中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非常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孔子在评价伯夷叔齐时有一句话: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所以我可以称之为群己统一的人文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下面,当一个人在生死关头,要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时候,他并不把它看作一种牺牲,相反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是自己人格的完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经不住考验,投降了,背叛了,他就认为,人家也认为,他晚节不保,没有能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一点可以举文天祥的例子。他在宋末元初是一直主张抗元,最后被俘虏了,当时他是宋朝的丞相,元朝蒙古人都知道他。所以当时从元世祖到他们的丞相到前线的统帅,对文天祥都非常敬重,一再地劝他投降。开始是一再地劝降,跪都肯跪,文天祥一直不降,后来把他送到北京,过了好几年的时间。后期他被关在一个很恶劣的地牢里面,不过他一直保持着坚贞的气节。最后他被杀了,被杀以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上面就看到他写的这么一段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段话很值得我们去体会,文天祥他怎么想这个问题?他为成仁取义,为尽忠宋王朝,为了自己人格的完善,为完成自己一生的最高追求,他并不是一个只讲牺牲,为了群体宁可自己什么都不要,而是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文天祥他一生的追求落实在这上头,如果这点上没做到,晚节不保,前功尽弃,所以我觉得这段话很值得我们去细心体会,去体会古人的思想、古人的追求,它并不是我们简单地认为的那样,为了群体就牺牲了个人抛弃了个人。这是第二点。我要讲的第三点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我们待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所谓推己及人,在《论语》里有两句话,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句话是,两句话意思非常明白,不需要太多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在社会上立足,你也帮助别人立足,简单而言,你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帮助别人达到这样的生活。推己及人,或曰中国民间的话,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民间的话实际上是儒家经典话的很生动的运用。任何事情你都不能只想到自己,要想到别人,而且把别人看的和自己一样重要。我自己这样想,他与这样想,我自己想这样,他也想这样。那么你对别人就是平等的,就会有关心,就会有爱护,就会有帮助,至少不损害别人。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但意义是重大的。就儒学来讲,这最简单的两句话,却是非常重要的两句话。《论语》最重要的概念——仁,在《论语》中仁的概念多次提到,各种解释“仁”的文章多得不得了,但是自古至今,最开始的仁是从哪里来?就是从推己及人中来。仁者爱人,怎么才能爱呢?爱人起点在哪里呢?就在于你要有一个推己及人的观念。如果你连这点都没有,什么事情就只想到自己,想不到别人,不把别人看成和你是平等的。别人的要求都得服从你,那你还有什么爱人,就没有了。所以在《论语》里还有两句话,一句是说,有弟子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我们可以终身按它去做的,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个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讲,我的道一以贯之,忠恕而矣。我们讲仁,仁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推己及人。你从这个地方开始做,坚持这样做,最后你就可以达到仁的最高的境界。没有这一点,你就达不到,你可以讲很多道理,但你达不到。这里也涉及儒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往高处讲它有很深的理论,搞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搞清楚,但是从简单地方讲,你也许没看多少书,《论语》你也看不懂,很简单的道理,推己及人嘛。今天也是这样,我们了解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作很深入的研究,最简单的入手,就是推己及人。这是从儒学的角度来说。从现实生活来讲,推己及人也非常有意义。我们现在讲社会公德,社会越进步,社会公德的意义就更重要。农村是自然经济,他跟别人没有太多来往,他有什么社会公德呀,他自己搞自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可以了。可是现代的社会整个社会化了,社会公德要求越来越高了,交通规则越来越严密越复杂,各行各业都要求讲社会公德。那么社会公德的基础在哪里,什么才能使得大家都遵守,现在有很多办法,规章也有,罚款的也有,最重要的,你要能让每个人心里有一个推己及人的观念,那么社会公德大家就能很好的遵守,如果没有这一点,你就是再多的行政措施也实现不了。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叫做换位思考。我们坐公交车,公交服务员有个口号,假如我是乘客怎么样?商场的售货员考虑,假如我是顾客,怎么样?这个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以后我们就知道怎样对待顾客了。其实很简单,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已经提出来了。另外还有一个新的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上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这点应该成为全人类的普遍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最近一些年,国际上有人倡导,要建立全球的普遍伦理。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这是考虑到现在世界上冲突很多,而冲突往往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有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能否找到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念,我们称之为“全球普遍伦理”。如果这个做出来了,大家就有了共同的标准,就会大大减少了冲突。儒家的、宗教界的、伦理学界的,都有人做这件事,也开过若干次会议,世界性的,在北京也开过。开完会以后,有一个很突出的成果,就是大家都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现在能够找到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基本原则。各种宗教各种文化代表不同的人群都能接受。而且还有人收集了不少材料,说明许多的宗教之间都有类似的说法。这里给你们念几段,公元前三世纪,印度的一部史诗中讲: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自己想要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流行。《圣经》里的耶稣讲: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你们要怎样地对待自己也要怎样地对待别人。伊斯兰教里有这样的说法,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到什么,你自己得到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佛教里说,在我为不喜不欲者,在人亦不欲,我何得以己之不喜不欲加诸他人。印度教,人不应该以己所不欲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乃是道德的核心。所以从这点来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推己及人,大家都是相通的。

当然这里我也要说,这点道理很简单也很重要,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个我们可以看看自己或者周围。一讲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做起来很多时候往往做不到。我在清华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我跟学生讨论过一个问题,清华学生说自习教室的占座位现象很突出,往往到教室一看,一排座位都是书包。大家觉得很生气,为什么可以这样子呢?有的人一晚上转遍了很多教室,找不到座位。很多人觉得非常反感。那么你自己占不占?有的人就说,我自己也占。他自己知道这种现象不好,他很反感,可是他还这么做。他往往有一种想法:我不占不是吃亏嘛!我不占影响我自己。所以,为人是做给别人看的。那么什么是?我不是为别人做这件事情,完全是为我自己做这件事情。这是为己。讲到这里,我记得《论语》里有一段说孔子和弟子讨论丧礼,古代有三年之丧,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这三年里有很多规定,包括不能吃肉不能穿绸缎不能欣赏乐曲等等,有个孔子弟子提出来,说服丧三年太长了,能不能改成一年。孔子怎么回答他呢?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孔子既没有说可以也没有说不可以,孔子反问他一句:“如果让你这么做,你能不能心安?如果你能够心安,你就这样去做。”当这个弟子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弟子不仁,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有三年的丧期的规定?不是因为别的,因为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有三年的时间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为有这样的养育之恩,所以真正有道德的君子,在父母去世以后,让他吃肉他吃的没有味,让他欣赏乐曲他听不进去,这是他内心的一种感情。所以说重要的不是人家要你怎么样,三年之丧实际上是按照人自己的自然感情规定的,是为了适应人的自己感情的需要,所以定为三年,所以服丧三年完全是为了你自己,只是为了求个心安。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于心不安哪。父母刚去世你就去花天酒地玩,真这样去做于心不安。这里我要强调道德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求一个心安。心安的问题体现出来是为己,为了满足我内心感情的要求,我必须这样做,如果我不这样做内心就不安宁。象这样的话《论语》中很多,其中有一段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讲了三种境界,一种是知之,一种是好之,一种是乐之。知之是知道它,但并不认为它好。好之是爱好这东西,但还不是以此为乐。还有一句话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他是好仁,他喜欢这个仁,他愿意做,这是一种理解;另一种是这么做对我有利,所以他就做;还有一种认为是安仁,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才能安心,我就去做。实际上这里“知之好之”,好之里面又有“立之安之乐之”。这就是他讲得人们道德修养的不同境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境界,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周围都可以看到。我们讲些东西,提倡些道德,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认为生活就是这样,生活就是生存竞争,道德是差一等是等而下之的。有的人知道,但他不爱好,榜样立在那里,有人说他是傻瓜,你在干什么。好之里面也有的是有利,也有人是真正放在心里的爱好,这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实际境界。而孔子所强调的,达到安之乐之的境界才是真正有道德的境界,这才能表现为你的精神。你只说这事有利我才做,这不是真正的为己,这件事情可能是好事,但是从他自己并不是道德,或者说不是真正道德的事情。现实当中,从利己出发,看似很荒唐的事情,也是有的。前几年我们宣传表扬见义勇为,出过这样一件事,见过报的:两个小青年晚上在储藏所值班,两个人就商量,见义勇为也很光荣呀,咱们设计一个假现场,你把我绑起来,绑在椅子上,你在我身上捅一刀,明天我就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啦!他这是完全做给人家看的,这就叫为人。做给别人看,反过来为了自己得到名和利。而真正的儒家,要想修养,必须有一个为己之心。我没有任何其他的追求,我只讲对得起自己良心,只是讲我认为应该如此做,我就如此做。《中庸》说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所谓见义勇为,它应该做我就去做,不想别的,这就叫为己。为了实现我人格的追求,我相信这应该做的我就去做,至于结果怎么样,有人看见没有人看见,这些不在考虑之列。这是真正的道德精神,是真正的为己之学。讲为己精神,这里就要讲到羞耻心理。做事求心安,心安和心不安这中间有羞耻心理。没有羞耻心理,就是干什么坏事情不以为耻,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羞耻之心很重要。人不可无耻,有羞耻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什么事情你觉得是可耻的,你就会自觉的有所不为。你自己会有选择,这件事情做了是可耻的,所以我不做。如果没有,就坏了。这个在我们身边也有,我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正面的,一个反面的。反面的在清华,当时考试作弊之风很盛,学校就采取很多措施,加强监考啊,严厉处分啊,于是就有学生被了,抓住以后考试零分,全校通报。通报以后,这个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班上也成英雄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作成风,好多人串在一起共同作弊,把他抓住以后,他没有把其他人说出来,于是那些人把他捧为英雄。象这样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说明那些措施就没起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个学生是学校老师子弟,他爸看到通报后非常痛心,心想自己孩子怎么这样,以至于他爸连办公室都不敢去,抬不起头来。这就是有羞耻心。这就是有羞耻心和没有羞耻心的区别。还有一个例子,河南农村的一个老头,有一天,他出钱为驻军部队演电影,开演之前他出来给大家讲段话,讲的是他二十年的一件事,六十年代有一天他正在火车站办事,身边发生了拦路抢劫,抢了一个妇女的包,这名妇女就喊抓贼,这时有解放军战士就追上去了,追的时候他把随身的挎包交给路边的这个人,解放军战士追上去好久没有回来,这个人就打开包,看到里面有钱有粮票,就拿着钱和粮票跑回家了。周围人都没有看见也不知道。可是就这件事过后,这个人就落下心病了。感觉自己做了一件亏心事,情绪很不好,晚上做恶梦。后来农村改革,他也富裕了,他的儿子还买了汽车跑运输。儿子要开车送他到城里逛逛,他说什么也不去,害怕勾起那件事。后来发生了一件很偶然的事,那天他的小孙子跑丢了,家人都非常焦急,后来一个解放军战士把小孩送回来了。这件事给他很大的震动,他再也憋不住了,于是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把当年的事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那么怎么办呢?也找不到原来的解放军了。于是他们就主动出钱为当地驻军放电影,并且在开演之前老人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讲完以后,思想上的包袱也放下了,也轻松了。他就是受到良心的谴责了,这就是羞耻心起到的作用。他要把这件事说出来,要为驻军免费放电影,为什么?完全为了自己心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他如果隐瞒下去,肯定谁都不知道,但是他心里不安。这是道德最深刻最重要的地方,表现了道德的真正力量。所以刚才讲为己,就讲这个问题。联系到讲“慎独”,慎独的意思是说在你个人独处的情况之下,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个人独处,他人不知,有两种情况,一种象上面故事里的老人,做的事别人都不知道;另外一种是你只是有一种想法,但没有实施,别人更不会知道。在这个时候,你能够非常谨慎非常严格地按照道德做,实实在在地按照道德去做,这叫做慎独。这是儒家讲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境界。只有真正做到了慎独,才能说你真正达到道德的境界。这是跟为己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圣人为己的一个很好的体现。而且也只有你真正做到了为己,没有其他任何杂念,你才能做到真正的慎独。如果你做一件事是为了给别人看,你一定做不到慎独,没有人看我做它干嘛。因为你做是为了让别人看,为了得到表扬。没有人看见,也可能什么歪门邪道的事你都敢干,反正也没人知道。他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慎独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你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你就是真正为己去做的。慎独也是检验一个人道德境界的重要标准,他是立志,还是乐志,是不是把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了。所以这是中国道德讲修养最重要的一个经验。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但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和精神。实际上,为己和慎独,现在来看,也不只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切工作中间所需要的精神。或者从道德角度讲,一切的职业道德都要有这一条,最基本的一条,应该能够做到为己,能够做到慎独。大庆人总结经验,“四个一个样”,白天和夜晚一个样,天晴和下雨一个样,领导在场和领导不在场一个样,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个样。前面两个是指自然条件,后面两个讲的就是慎独问题。领导在场和领导不在场一个样。我对我的工作负责,是我自己的内心要求,如果我马马虎虎,我自己就于心不安,不是说领导要求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领导在场我就老老实实做,领导不在场我就不这样做。现在我们来看,要做到“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个样”,很不容易。凡是遇到大检查的时候,都会看到许多应付检查做假的人和事,比如学校里面,宿舍里面要检查,我们能不能做到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个样,我们会不会做一些应付检查的事情。这一点很简单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这是我要讲的关于修养的问题。最后我要讲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清华的校训。在这里我不是要讲校训,而是要讲人生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周易》上的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整个宇宙的规律运行,正所谓天行健。这是中国人的认识,整个宇宙它在不停地运行变化,天行健,宇宙永不停息,永远在发展变化。自然运行如此,人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人也应该自强不息。在中国古代文学里面这样的例子讲的很多。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是承载万物,厚德载物,载物就是说人要能担当大任,靠什么来担当大任,要用厚德、德行。这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把它定为校训,当时是梁启超提出来的。当时梁启超在清华预备学校做讲演,说清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他送了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句是“君子厚德载物”。清华是国内预备学校,它的目标非常明确,这些小孩毕业以后到美国上大学。但是梁启超在这里没有讲什么科学家工程师的摇篮,没有讲这些。他讲:清华就是要培君子。君子就要体现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就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表现了中国的教育思想不是将智育放在第一位的,而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首先是培君子。首先不是工程师,不是诺贝尔得主,不是什么高官,首先是要做君子。梁启超提出这个,实际上他也是总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北大教授张岱年也讲过,这八个字就是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讲儒学与人生,也要以这样的精神对待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我前面讲的几个问题都在“厚德载物”这个范围之内。要学会做人,还有就是自强不息。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