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原初语境》整理稿

张祥平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学生问答和讨论的一部书,每一条既有问又有答,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答没有问,那我们能不能根据孔子的原话来,想到孔子的学生当初提的是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来看学而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与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孔子说不“也”是很快乐吗?为什么不直接说:“学而时习之,乐也”,实际上在这前面,一定是孔子的学生提出了问题,他提的什么问题呢?学生问:“学习知识占用很多时间,哪有时间交朋友?人家都说,你是书呆子,脱离群众。你看学习知识还是交朋友重要。”有了这个问题,你再读这三句话,就全连起来了。如果有了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我们就应该这么翻译了:学习知识就是交朋友,按时复习就成了老朋友,不是也很快乐吗?也不是不交朋友,朋友来自远方还带来新的见闻和知识,不是也叫人高兴吗?有人不理解好学的人,这没有关系。知识使内心充实,顾不上生气,这不就是成熟的人吗?前后为什么我这么翻译,这三句话叫做“互文见义”。在当时那个问答的场合,孔子这三句话不是分隔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不是互相独立的,全是跟学生的问题有关的。当然这还涉及很多背景,孔子带学生的时候,不是仅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希望他们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然希望学生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一定希望学生能交好朋友,也就是说孔子肯定认为交朋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学生问到底学习知识重要还是交朋友重要,孔子就作出这样的回答。这三句话,就可以穿插着互相理解了。为什么朋友不是附近的天天在一块儿的朋友呢?自远方来一定有新的知识。知识这个词无论在汉语中,在英语中,都表示通过感觉器官与万物万事的熟悉,他自远方来,他一定带来他所熟悉的东西,我们不熟悉,所以他也带来知识。

《论语》共二十篇,学而是第一篇,共十六段,我今天讲的这九段,是同一次讨论的问答。我怎么判断这是同一次问答呢?因为到了第十章段变成子禽问于子贡曰,这时候已经变成了新的语境,就不是这次讨论了。

紧接着,听了孔子回答之后,有子就问孔子,说学什么知识最重要,孔子当然就反问说,你看呢?有子就直接的回答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我是这样想的,作为一个人,尊敬父母、尊敬兄长最重要。这样的人,可能不尊敬教师吗?可能不尊敬上级吗?即使可能,也太少见了。尊敬师长的人,会不会破坏社会秩序?绝对不会的。所以成熟的问题注意做人的根本,根基稳固了,创新精神才会结出果实。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世界上,根却扎在父母的胸怀里,枝叶连结着姐妹兄弟,有了根茎枝叶,才能开花结果,所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应该是真诚待人的第一课,是人生的根本。从有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接受教育,做人第一。实际上早期的“学”,不仅仅是一个从书本上的学习,它包括行为。所以有子的回答说,做人,而且做一个真诚待人的人,是最重要的。

第三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语境就是,孔子听了有子的话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作了补充。孔子说,同辈有人相处,有话不直说,不能算是真诚待人;对方地位底,就摆出一副发号施令的神气,也不是真诚待人。如果跟上段问答衔接起来,就看出语境很重要了。有子上一段说,对父母要孝顺,对兄长要尊敬,对上级,不要犯上,但是他没有说对同辈,也没有说对下级,孔子在这就作了补充。

第四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语境就是,孔子进一步问: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作的?从这可以体会,孔子的思路非常严谨,现在就要落实各人是怎么作的。接着曾子说,我每天三次问自己。早晨问自己,我对管理者出谋划策,是忠心耿耿吗?中午问自己,我对朋友诚实吗?承诺兑现了吗?晚上问自己,老师传授的知识礼仪、做人原则和技能,我复习了吗?这里面当然就有一些考定了,不详说。我们现代人一般理解不了吾日三省吾身,是早中晚各一次。礼记中有另外一些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周文王,每天去问候他父亲,是早中晚三次,鸡刚打鸣的时候去一次,及日中,去一次,及日暮,再去一次。把这些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判断,曾子的三省吾身是早中晚各一次。再看早中晚各问了自己一些什么问题。早晨问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在孔子时代,“人”和“民”是不太一样的。“人”表示管理者,是劳心者,“民”是劳力者。这一问是回忆昨天的事。上午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了,甚至想到了前些天我是不是有信用,做得怎么样,这是中午问自己的。一天学了很多功课,到了晚上,是不是温习了,这是晚上自己的问题。在论语里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是非常严谨的,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不可能罗罗索索说很多空话。

第五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语境是:孔子听了曾子的回答开始作补充。刚开始是有子回答对上的正确态度,孔子又补充了对平辈对下级,曾子又讲了自己做的事,但是他所做的事,显然不完全是孔子心目中的全部的事,起码还有更重要的事,这就是孔子下面讲的。孔子说,如果领导千辆马车的国家,要作的事情就多了,不仅仅是三省吾身了,认真地作好公益事业,才能取信于民,要节约自己的费用,爱惜下级干部。时间调度要得当,保证农业收成,农民在农忙的时候要务农,不要指派其他的事务。使民以时的“民”,当时就要指农民。不能在农活很忙的时候把他们调出来作别的活,这样耽误农业生产。现在有些学者,把它说成“役使农民”,我认为是不合适的,这样就有贬义了。实际上孟子说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的互相关系,不是对抗的,有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很多成分。大家如果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读钱穆写的《国史大纲》,我认为这是近代中国第一经典。他根据有些人提出来的观点,指出很多事实,比如最早期人和民的关系。人,就是国人,就是管理者,相当于农业技术辅助员,早期的农民是不太会种地的。周初分封的时候,贵族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所以他就把田分成九块,八家各分一块,中间一块是公田,你们帮助一起种,我就把怎么种,怎么收成好等等教给你们,中间的公田的收成交给我,剩下的八块,你们自己各家拿。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民自己会种了之后,当然就不太愿意去种公田了,都用心思去种自己的田了,后来就改变了,贵族不再把地分成九块了,地全让农民去种,种完以后,收成给我一部分。看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你就发现我们的华夏先民不是对立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用现在的经济学术语来说是交易互利的关系,我给你知识服务,你就给我回报。我再把“使民以时”前面的两句讲一下,都是很重要的。敬事而信,就是认真地做好公益,才能取信于民。公益事业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搞灾。现在的公益事业就很多了,包括老百姓的义务教育、管理好城市,这都算公益事业。而当时的贵族的城市周围还有很多农民,他要把涉及这些人的所有的事情办好,比如说而在当时最重要的是存储粮食,把粮食存下来之后,要度过春荒,大灾年和小灾年要互相调剂,和现在差不多,只不过现在的公益事业的事比当时多得多。当然有些事现在是过分的多了。为什么计划经济要改成适应经济呢?就是有时候把过多的事都当成公益事业,反而办不好了,办不好就不可能取信于民,就失去民心了。“节用而爱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爱“人”是指爱惜自己的下级干部。“人”指管理者,“民”是普通老百姓。节省自己的费用,才能爱惜自己的下级干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如果你不节用,下级干部就会学你,而且帮着你搞奢侈的东西,最后的负担都转移给谁了?都转嫁给最基层老百姓,这些老百姓的怨恨最先加到谁身上?就一定是最先加到下级的干部身上。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不,上面提出一个指标,然后一级一级往下分指标,最后所有的负担就转嫁给农民,农民最先不满意的当然就是乡级干部,或者村级干部。如果从上面不节用,最后一定会转嫁危机。像现在非常明显的腐败现象,就跟丢失了孔子的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有直接关系。

接着讲第六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语境是这样的:有学生问孔子,治理国家和孝顺父母有什么关系?这里前后谈话的逻辑关系,就结上了。一开始有子说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孔子也表示同意的,曾子也讲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做人,又突然一下子说到了治理国家大事了,很自然的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治理国家和孝顺父母有什么。接下来孔子就回答了:要把孩子培养为社会栋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弟妹,就成了文明的人,用准确的语言相互沟通,用实际行为取得别人信赖,这样就能推广到治理国家。在大千世界中,友爱更多的人。在人生历程中,超越小我。以志士仁人为榜样。良好的日常行为变成了习惯,就能够联系实际,从文献中学习治国安邦的知识。这就是孔子对学生的回答。而且这个回答,严格说来,也是中国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表述。它涉及到培养孩子的时候,要重演一个母语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生发成形的历程。就像人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鳃裂和尾巴,这是生物学上的重演律,这说明人曾经经历过鱼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阶段。这种重演在精神上也是有的,精神上也是要重演的。“弟子”,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社会栋梁。“子”是一个动词,就是把弟当成子来培养。“弟”,是中国人早期对小孩子的通称。女孩子也称弟,写作“娣”。能称“子”,在当时的社会都是比较有成就的,就是咱们现在的社会栋梁。如果你不是把孩子当成社会栋梁来培养,将来这个孩子就可能不会重演母语民族的精神成长的全部阶段,他可能只重演了一半,或者重演得更少,就像有些失学的孩子,或者其他没有成长起来的孩子。然后孔子说:“入则孝,出则弟”。这跟有子的话是重复的,但孔子讲的是教育过程。把孩子当成社会栋梁来培养,怎么培养呢?最早期,那就是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兄长只要孝敬父母,他就一定爱弟弟妹妹,但是对于弟弟妹妹,他就不知道有榜样了,所以在这儿专门提出来尊敬兄长。“谨而信”,说话要严谨,要取得别人的信任,首先是诚实,这是中国教育的几个大原则,一个是接受教育,做人第一,言谈诚实,是第一位的,仅仅诚实还不够,在当时孔子要求的谨,实际上是不要说空话,不要说大话。说假话已经是不诚实了,你又说空话大话那也还是不算谨。“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把孝敬父母,把对于兄弟姐妹的友爱推广出去,“泛”就是推广的意思,去爱这更多的人。亲仁的“仁”,是名词,指志士仁人。亲仁,以志士仁人为榜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前面所说的行为你都差不多做到了,这时候就可以学习治国安邦的文献知识。

第七段,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语境是:刚才说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时候学生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条件从文献中学习治国安邦的道理,还要不要学习?这个逻辑也是很明显的。当时的教育很不发达,只有孔子才开展平民教育,文献也都是刻在竹子上的,一般人不容易拿到的,很多人没有学习文献的条件。这时候子夏回答,有些人没有学习过文献知识,可是敬仰贤人,而不是喜爱年轻美貌的异性。对父母的愿望尽力去作。为了国家的需要不计个人得失。交朋友说到做到,值得信任,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过文献知识,我还是要说,他们学得很好。“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第二个贤是名词,贤人。“易色”,就是改变喜爱年轻美貌的异性的本性。

听听孔子怎么回答的,孔子接着说了,这就是第八段。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这个语境是这样的:孔子是沉思了一会儿才回答了。因为子夏刚才所说的话一下子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了,刚才不是说学习知识和交朋友的关系吗?孔子回答说学习知识就交朋友,等子夏这么一说,交朋友就是学习知识了,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没有学,也认为他是学过了。孔子他们师生的谈论是最高档次的,他们是最聪明的一批人。到这儿,孔子马一就反应过来了,这怎么回答?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什么事都办到了,回过头来他就不用学了。这怎么回答?孔子的回答更精彩,孔子说,成熟的人应该自重,有主见,否则就没有威望。如果学习做人和管理知识,就不能固执已见。关键是忠诚和信誉。然而在严肃的场合,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称兄道弟。有主见的人出了差错,风险会大一些,但是,也不要推卸责任,改正就是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自己首先要尊重自己。“学则不固”,如果你学习知识,就不能太固执己见了。好像一承认这点我没有学好,就不“重”了,那就不对了。在学习的时候,你不能够固执,保持威信,好像什么都懂得了,那样不行。“主忠信”,关键是忠诚和信誉。我在学习中不一定是什么都懂,有可能有些差错,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忠诚和信用,这样我就能够显示出来我的威重,我就是自尊的人,一个有份量的人。“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在历史上,学者有很多讨论,孔子怎么会说出来无友不如己者呢?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朋友,这跟孔子的许多思想不太一样。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友”和“朋”的区别,在孔子的时代,友,是特别亲昵的人,朋,就是一般的朋友。我就翻译成在严肃的场合,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称兄道弟。在坐的同学都非常年轻,等你们进入社会以后,尤其在组织管理岗位上,实际上这句话对你们是非常关键的。

第九段,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个语境是:到了这里,这次讨论就快结束了,这时孔子看了看学生,就说,今天就说到这儿吧,谁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曾子就说,今天收获非常大,我要记在心中,长久受用。正像古歌所唱,丰收不忘冬天,粮食放在屋后面,出门想着路远,干粮背在身后边。就是说,今天讨论这么多东西就等于一种精神上的收获。但是这句话在汉代以后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有人作这样的翻译:父母去世之后,完全按照礼仪来安葬,祭祀先人的时候虔诚尽意,可以使老百姓学会上承祖德,下浴祖恩,道德风气敦厚质朴。慎终追远的这个“终”,在甲骨文里面就是冬,汉代以后解释后人死了,因为冬天就是一年的尽头,引申为人死。“追”在甲骨文的构形是两袋粮食立起来,下面还有一只脚,就是背着粮食走。“远”就是空间的远。德就是“得”。历代学者经常把德解释为“得”,否则就没法理解那些原话了。

这九段话给大家比较粗糙的解释了一下。下面我就讲一下这个原初语境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人提到学生提的问题的问题,这个最重要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当时的能够当老师的儒者都被他抓起来杀了,这些人还没有来得及带出学生来,就一下子断掉了。后来出现的解释就非常多。我原来是学自然科学的,头脑比较严密一些,有一天突然就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为什么说不亦说乎,前面明摆着有问题,然后我就开始一个一个解答这些问题。有了这些问题衔接起来之后,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论语,能够让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学生真是一批智慧极高的人。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