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耽学堂向全国发出青年公益晨读倡议(2007.04)

这两年社会上的国学热可谓风起云涌,如何从喧嚣浮躁走向冷静务实、从思想争论走向实际行动,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前夕一耽学堂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4月21日上午在北大承泽园十号学堂东屋向全国青年发出晨读倡议,发起者包括全国九省市二十余所大学晨读代表及学界前辈何兆武、余敦康、汤一介、朱德生、钱逊、钱理群、牟钟鉴、李景林等。

 

“六年多我们做了一件事,就是基层教化:它的含义是自我教化、自我教育,是青年人的自我改造,是以青年义工的形式开始的社会心理建设和生活建设。而高校青年晨读则是这一切的起点,我们的青年人能不能早点醒、早点起来读书。——学堂总干事逄飞如是说。

 

其实,一耽学堂的晨读活动至今已有五年多的历史了;那时,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年文教义工,他们首先开始在北京大学开展晨读活动,人数并不多,七、八个人,每周一、三、五早晨六点半左右在未名湖的石舫,面对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共同朗读。大家的感觉非常好,既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同时又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后来,学堂慢慢在各高校逐渐的推广晨读活动。截至目前,已有二十余所大学(或地方)青年开展晨读,也不断有新的大学积极响应此项活动。虽然一耽学堂在此项活动中有不少的实际困难,尤其是作为公益性团体本身就面临生存问题,但当谈到这项活动本身的意义时,逄飞仍然以乐观而坚定的语气说:“青年晨读一定要搞,而且一定要扩大。意义不只在青年,而且在社会。青年人没振作起来,社会哪里有朝气呢?!我们一直在讲民族气质、民族精神,青年的生命自信重建是整个社会道义、社会良知的突破口,文化社会(文明和谐)不是口号,而是人,先从青年人开始,带动各界的自觉和努力。而且是要从早起早读书这样的自身生活细节开始,怎样过生活,怎样求学问,不要浮泛无益的争论吵闹,国学热是一定要降温的,一定要从天上下来着陆,否则持续高烧就要说胡话了。现在到了转移和落实文化社会的思考与实践重心的时候了。

 

谈起晨读的好处,学堂干事唐鼎峰、郝光明从多年实际的经验感受给记者列出了五点:1 不懒惰,勤快,作息规律;2 有朝气、有正气,性格开朗、乐观;3 养成对母语的亲切和熟识;4 体味、磨练文化学习的自然方法和次第;5 从我做起,恒常心、公益心。

 

在发出全国青年倡议之后,一耽学堂希望与社会各界联合(尤其各级教委、团委,青年学生社团及文化热心人士等)开展一系列宣传推进落实工作,逐渐使全国大学生开展青年晨读活动。

(2007年4月22日)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