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历来重视读诵,早在2002年,就曾在内部小范围里进行过经典读解活动,由总干事逄飞主持,主要内容为《四书》之《大学》篇;2003年,学堂组织义工夜登香山,翌晨放声于门头沟的旷岭上;2003年秋,学堂部分成员游学贵州,每日清晨习诵于天地自然中……在更早些时候,即学堂创立之初的2001年早春,就曾有义工专门负责在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筹建晨读社,发动组织晨读活动。北京大学新闻网也于2001年4月20日以《燕园晨读社呼之欲出》为题作过报道。
2004年3月,大地春晓。3月29日,学堂正式面向北大(何正军领读)、清华(杨树新领读)、人大(唐鼎峰、许鹏领读)、北师大(王翠玉领读)、北中医(刘雄、岐黄社)等首都部分高校发起并组织晨读活动。学堂网站同时发布晨读倡议。诵读内容统一为《四书》之《大学》篇。不久,《人大青年》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晨读活动进行了专门报道。
2004年4月11日,在香山公园的晨读活动开始。时间为每周四和周日上午,地点一开始在北山道瞭望台,后移到平台,诵读内容初定为《大学》,后改为《三字经》和《弟子规》,主要由学堂专职杨树新、何正军组织。到2005年下半年,坚持一年多的香山晨读活动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同与支持。在周四和周日的香山平台上,一到上午九点就会有很多人主动参与到晨读活动中来,一起诵读经典,一起交流感受,并对学堂的晨读活动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赞扬。香山晨读活动在群众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4年初,学堂曾准备制订“晨读操”,并参酌古代养生拳操等草拟了操式说明,但后来在实际习练时感觉甚繁杂,遂未坚持。2005年,由北大义工汪笑苏在总干事逄飞所编创的晨读操的基础上,又根据中国古代的一些健身功法,加以适当的简化修改而编成,现已在各高校晨读活动中逐步推广。
2005年初,总干事逄飞撰写“读解概要”一文,其谈读诵方法甚为精细,并对各晨读点组织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讲解。2005年初,学堂网站开设晨读活动栏目。
2005年3月21日,新学期晨读开始。时春寒仍重,枯草待荣。晨读点情况如下:北大有两个晨读点:未名湖由何正军领读,万柳由王军丽领读;人民大学由代超和许鹏领读;清华大学由宋建丁领读;北京师范大学由张眉和穆西晗领读;香山如旧。新扩展十余个晨读点,其中首都师范大学由阎斐领读、中央民族大学由张晓明领读、北京邮电大学由王宏梅领读、中国矿业大学由寇闯领读。
2005年下半年,开始有河北(许鹏发起)、重庆(丁颖发起)等省市的高校响应。
2005年下半年晨读活动安排如下:北京大学有两个点:畅春新园由王军丽领读、未名湖石舫由汪笑苏领读,晨读内容是《论语》;清华大学由宋建丁领读,晨读内容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由张宇胜领读,晨读内容是《论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区)由夏金秋领读,晨读内容是《论语》;中央民族大学由玉茂叶和陈飞领读,晨读内容是《论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王旭领读,晨读内容是《论语》;中国人民大学由罗华东领读,晨读内容是《论语》;北京邮电大学由王宏梅领读,晨读内容是《论语》;北京建工学院由阎紫烨领读,晨读内容是《论语》;香山晨读由专职干事王指路领读,晨读内容是《三字经》、《论语》等。
晨读起始的定位,就是倡导“早起”这样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目前的高校学生中,深夜二、三点睡觉是很常见的,这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记得在人大晨读时,曾有一位女生读了一半就蹲下去的现象,后来得知是因为头晕,那气色真是很差。这是生活习惯严重违背自然的节奏所致,后果既是精神上的,也会落实在身体上。一个社会形成这样的气质,既无所刚健,也无谓和顺。而坚持早起参加晨读,作为一种既可健身,又可养性,既可调理日常生活,又可涵泳天地生气的生活方式,既适合青少年成长,又利于中老年人休养,对振作全社会精神面貌,提高生活质量实有莫大的意义。
(晨读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