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娟的义工培训会学习体会

加入这个活动,接触至一耽学堂,纯属意外。说实话,从海报栏看见招募告示时,有点惊讶于还存在这样一个组织。因为如今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古国,许多传统文化都将自己的光芒收敛了起来,我们这辈人似乎必须习惯于从些许间隙中搜寻细微的痕迹,这似乎有点悲凉的意味。从最早的经典《诗经》、《四书》到集文学之极的《四库全书》、《红楼梦》,也许是不同的风格,涉及不同的内容,但都反映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一代人风,记录着悠久历史的印记,为悠悠的文化乐章点缀着最华丽的音符,是可谓精气神的一种文化积淀。这样的厚重,是支撑着国人背脊与意志的一根梁,是我们的根,代表着我们的与众不同,与其他世界民族的不同的独特风范,但逐渐黯淡的风采实在是让人心痛,也有一种无奈。

正是这样的一种感叹,让我参与了这次的培训,它从我辈青年开始,担负文化传统重任的倡导,也许初听有点老套,但若你仔细品味,这恰是我们唯一能从实际做起的,不需要太高的目标,只要从最低处扎实地入手,就是一份成功。另外,学堂面对的对象也是很有心思的。孩子们正是求知若渴的年龄,也是我们民族未来的传承者,也是传统文化是否还能生存的先决条件,争取他们的认可,给他们留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是一种义务与责任,若能做到,将是一项最大的成功。所以,学堂在这方面的计划是明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堂在操作上有些守规过重,尽管传统文化注重治学的严谨,可是面对活泼的孩子们,只是沿袭传统蒙学的教育主要方法,用音律、音节来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触感,有些单薄。当然,这只是一种看法,至于应用于实践是否有利是需要再讨论的。

我只是想,在教学时可以适当扩大讲解的时间,一些经历典故是有相当教育价值的,蒙学不就是启蒙孩子的心智,给予其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帮助其勾勒早期的认知结构?所以,不仅是音律方面的,在具体上是不是可以有些可做的呢?

当然,这是要求我们这些想成为真正的义工的人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的,所以,我们自身的学习是必需的。我想我比较倾向于一些历史性记实的文学,他们比较从实际出发,有一些具体的价值所在,只是说理,于我可能有些枯燥,当然,这也是对我来说的一种缺陷。在诵读时,我就比较喜欢《三字经》的结构,依史依实来说道理,完全一种启蒙式教育,至少是我比较欣赏的模式。

我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爱好与对义工这种社会服务样式的兴趣,加入这次培训,至于能不能真正站在讲台上,不是最重要的,能有这一种经历,认识了一帮有相同兴趣的人,真的是一种快乐。愿学堂走得更远。

 

陈娟娟

200434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