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贵宾、各位领导、先生们、女士们:
在这么一个庄敬的会议上,在这么一个清静之所,一耽学堂又一个连锁义塾----燕翼堂义塾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我代表义塾的全体师生,代表我的全家对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先生们女士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何为燕翼?善为子孙谋谓之燕翼,燕翼贻谋,非财非屋,养正则吉,家国之福。养正,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古代私塾和现代义塾有共同点,有不同点。共同点都是传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不同点是,前者是家族性的私学,而后者则是公益性的、社会性的义学。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一人如此,一家如此,一国亦如此。孔子当年办学,就是义学。孔子自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的人说“束修”乃一块干肉,乃童子见师之礼,有的说“束修”是一个年龄的别称,如“而立”就是三十岁,“不惑”便是四十岁,而“束修”就是当时一个上学的年龄。干肉也好,年龄也罢,都可以说明孔子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当时“道之不行也”,“道之不明也”的缘故。
所谓养正,就是明道,行道。用现代话说,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教养。良好的文化教养,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被看作是人类所有财富中最为昂贵的财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这种最昂贵的财富。古代的“科举制”,原本是好的,“诗以言志,文以载道”通过文章肯定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可是发展到后来就和教育的根本目的背道而弛了。因而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学,新学的产生为中国的教育开创了一个从未有的新局面,为新中国培育了许多有良好教养的杰出人才。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不仅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而且大学遍布全国。考试制度原本也是好的,是学校提高学生文化教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到后来,中国教育又一次陷入了和教学根本目的相违背的教育----“应试教育”的泥坑。这种教育使学校固有的对学生实施良好文化教养的功能迅速萎缩,社会原本几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文化教养体系,许多家庭也不具备对孩子进行良好文化教养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整体性的文化教养大滑坡。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千古名言,竟然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得到普遍验证。反倒是孔子“庶而后富之,富而后教之”成了全社会所关心的当务之急。于是在民间有人开始了用公益建设文化的探索。
2000年12月由北大哲学硕士逄飞联合首都六所重点综合院校(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民大、社科院)三十多名博士、硕士共同发起,以尽义务、做义工的方式来身体力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立了“一耽学堂”,到现在义工已达2500人以上。紧接其后,河北涿州、陕西佳县也于2001年出现了义教。前不久,有个叫孙兴建的人投资250万元在他的家乡湖北省新洲双柳镇修建了一座书院,对所有求学者实现免费教学,净空法师在汤池投入巨资进行儒学义教,正大集团郑翔玲女士,听了燕翼童子诵经后,激动异常,面对几十位可爱的孩子当即就表示要给孩子们修一座漂亮的书院。许多人在不同的地方,不谋而合地用同一种方式----义的方式,做着同一件事,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早在1995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九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就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紧急呼吁,如九天惊雷,撞击着每一个尚存点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一种文化责任心,使他们义不容辞、不约而同走上了这么一条“人之正路”。弘扬继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文化道德重建工程,学校自然是很重要的教育基地,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的教育上,学校已经不可能承担起这么一个繁重的历史任务。“应试教育”已使教师和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到了一个极限,哪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搞什么素质教育。他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响响的,把应试教育抓得牢牢的”。教育从来都是全社会的、全民性的、全方位的,要是构建不起一个全社会的、全民性的、全方位的文化教养体系,学校教育注定不会是一个健康的教育。也许会有许多人还记得,当社会上已经刮起了不正之风的时候,学校还被人们褒之为教师守护着的最后一块“净土”,那时如果社会风气能得到及时扭转,学校那块“净土”,也许至今还是“净土”。可惜的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越来越严重。以致影响到了老师,影响到了学校。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我们怎么办?社会是大家组成的,我们人人有责任把它弄好,纵然不能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总还可以做到。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周围的人做起。古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国之基是家,家之基是人,人之基是心。因此,社会人心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社会上出现了任何毛病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系,都和我们每一个家庭有关系,人人都得尽心竭力地去把毛病治好,就和我们身体某个部位有了什么毛病是一样的道理。然而,要建立起这么一种情怀,也得通过教化。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说人和禽兽的差别其实就那么一点点。而就那一点点差别也不是自然生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化形成的。一个人生出来,不接受任何超越动物本能的教育,和动物没有区别。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区别于动物,超越动物。超越有两个方面,一是技能的超越,一是精神的超越。技能的超越,前人永远比不上后人,精神的超越则前人已经达到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被称作第一个人类轴心时代,世界的东方,世界的西方,几乎同时出生几个精神超越达到“人伦之至”的人,那就是古代中国的老子、孔子,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几千年过去了,没有人可超越他们。科技文化的超越,前人交给后人的是一个接力棒,后人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起步,可人文文化,前人留给后人的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高度,后人只能和前人在同一个起跑线起步。尽管前人留下了不少的著作,但要读通前人不是件容易事,老子只留下了五千言。但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难就难在此处。即便是有人果能读懂了前人的书,可还存在一个“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问题。因此,人文文化的传习,要比科技文化的传习要难的多。
科技文化的超越是超越今时的精英,人文文化的超越要超越古代的圣贤,科技的超越是超越别人,人文文化的超越是超越自己,超越自己才是最难的超越。
在我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觉得我自己有一种文化上的缺失,读了十多年的书,又搞了几十年的文化工作,搞到退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找其原因才发现自己的文化之根没有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上。我一直很努力地想长成一株可做栋梁的大树,可长了几十年,只是一棵缺枝少叶的小老树,我多么想给这个世界奉献一些像样的果实,可连几个苦涩的果也奉献不上来。可悲的是,我是这样,我的儿女辈也是这样,难道让孙辈也成这个样子吗?不,不能使他们这一辈人也成这个样子了,必须让他们的根扎在一方厚土上,必须使他们心灵的田地经常有一股流淌着的源头活水。但是我不知如何做。就在这时,有幸认识了原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邢向东先生,是他给我指点了迷津,使我找到了教育孙辈人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了九位老人的《紧急呼吁》,才听到了台湾师范大学王财贵先生《一场报告,百年震撼》的报告,接着读南怀瑾先生、净空法师、梁漱溟、钱穆、季羡林等人的书,使我的心胸豁然开朗,更使我欲罢不能的是那些闪耀着古圣先贤智慧的经典著作。从中我汲取了从未汲取的精神营养,使我这棵小老树,长出了嫩芽,舒展了枝条,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真正春天。
我十分感谢佳县的父老乡亲,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学习,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实践人生价值的机会,给了我力量。崔晨光先生,曾做中学教师,当过小学校长,他不仅把他的两个孙子送来,而且几年如一日领着儿媳和我一起做这件事,还有柴汝范先生,他把他的外孙女王雅鑫送来学校,老柴每见到我,就说他的外孙女进步如何如何大,鼓励我办下去,还有白云观张明贵道长经常用他自己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教养,使他受益匪浅的亲身经历,鼓励义塾的师生。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不只一次来到孩子们中间,同他们一起交谈,一起合影,井市长还给义塾的学生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使孩子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还有外国的朋友,每次来到义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更给孩子们带来了精神的鼓励,有一个美国的教授还捐了一千元钱,并写了一封令我终生难忘的信。
在义塾上过的几百名学生中,有的已经上了初中,他们有的是从一年级开始读古文经典,我不敢说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物,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优秀文化的种子已经播撒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了,春华秋实是一定的。他们长大之后,一定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对周围的人产生着影响。燕翼堂义塾是佳县第一个义塾,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义塾出现,我提议在佳县启动建立“百个义塾”,万个家庭诵读经典的文化教化工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持这个工程的启动,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工程中来。让义塾遍布全县,每一个乡、每一个村都可以听到诵读古文经典的琅琅书声,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化。
我相信,燕翼堂义塾一定会得到一耽学堂的特别关注。一耽学堂的义工们个个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精英,道德的模范,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代表中国的年轻人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辈担当”,我想这个口号也应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的口号,弘扬民族文化的这个担子太的沉重,我们不能把这个担子全压在青年人的身上。孔子说:天下不祥有五,“老不教,幼不学,俗之不祥。”我们应当大兴“老教、幼学”之风,为世界重建一个伟大的“礼仪之邦”。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我更欣赏“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年人都有老骥伏枥之志,但自己的儿女子孙总应该关心的,“纵然难做千里骥,家驹也当疾奋蹄”。孔子说:“家政,也是政。”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了良好的文化教养,整个国家岂不都有了良好的文化教养了吗?教孩子们诵读古文经典非常简单,现在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做,都可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