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有强调查总结

在我家乡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农村应是具有普遍性的。

一、政治经济:

1.乡镇合并,一些“领导”乘机“除旧布新”从中谋利

2.八十年代兴建的地方乡镇企业基本都已完全“关门”了。自“十五大”以来,中青年人陆续外出打工。估计随着他们资金、技术、经验的充实以及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伴随城镇建设的推进,统辖于大公司的一些小企业也许会在农村再度兴起。

二、环境问题:

1.人们的生活愈发便捷,亦愈发奢侈,垃圾化,生活垃圾中一次性的东西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且清洁工人往往将其任意倾倒于河流等流动水源处,污染长远。人们的卫生环保观念有待加强。

2.邻县有造纸、酒精两个厂,就在我们镇水库的上源,它们的排污曾经毒死下游鱼塘的好多鱼,要用几辆拖拉机来运。同时也给居民地下饮用水资源造成潜在污染,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两个厂就选在水库提阐时集中排污,搞得河水臭烘烘的,平时水都发黑,城市的发展最差的可以先污染后治理,而农村就惨了,污染了也没得治理,政府还包庇,证件俱全。

三、思想文化问题:

经济大潮已然冲击了人们的思想领域,人们普遍切身体会到人情味越来越淡,而对钱的感情却愈益浓赤。原来委持多年的道德规范虽说不上轰然崩塌,但也千疮百孔,如此下去,末日倒也不远。目前有两种趋向:一者,人们对传统的文化与道德由于受长期历史影响与盲目宣传加上自己又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全面否定或者认识上一片空白“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过农村固有的一些仪式又要进行,由于失去了正统的参照系统,于是主观窜改,“自由化”之风愈演愈烈,已致离奇百出,反不以为怪。喜事喜也罢了,白事现在也喜。有些人家已把它们当作创收的项目,办不办一些事情要向“钱”看齐,量:“入”为“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丢了,得以青睐并加以保护几乎都成了赚钱的架子。二者,流俗化,随风倒,有这样的怪现象,农村有许多讲究,许多好东西在它面前活不了,而对坏东西,坏风气,它又无力可施了,就像是在有意的惩善扬恶。

四、教育问题

社会改革冲击着各个角落,教育这一神圣的领域也已失衡。

首先是农村不少孩子落入“三不管”的社会负面环境的漩涡。一方面,社会是色彩斑斓,墨赤难分,近来整治网吧即是明证。家庭这一方面,年轻的父母为生活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家中留守的多是隔代的祖孙,不是观念保守,就是听之任之。如此,教育的重心便偏压在学校身上,而学校只重“教书”鲜重“育人”而且愈发失衡。在基层中小学“不考的基本上不教或不怎么教。”各个班、年级、学校比得项目,归根结底是考试的分数,所以一切向分看。老师也往往只盯着几个“重点”学生,考试能拿分的,格外关照,否则便在视野之外了。如此,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无“家”可归了,他们的心归向何处,可能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自教育产业化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愈发薄弱,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我所实践的那个小学,二层教学楼已盖了两年半,干干停停,今夏还裸然残身暴晒于烈日下,而且图书奇缺,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除了课本知识,便是电视了.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不稳定,首先是人员不稳定,“能走的都走的差不多了。”我原来所就读的高中,近两年来,几乎倾梨而动“孔雀东南飞,千里不徘徊"。其次教师中由于阅历、经验不同,水平严重地参差不齐,反映在学生成绩上,也有波动,最近几年我们县的高考升学率比起前几年就大打折扣。

再次,教育腐败突出,有些基层中小学校长往往量“财”不量“才”。腐败的可笑,腐败的曾无半点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廉耻感。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